前身是1955年建立的国营罗山董寨林场,经营面积4438.6hm²。
1982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董寨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2月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具有国家和全球意义的区域(A级优先保护区域)。
1993年7月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北亚热带地区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地域;
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扩大到4.68万hm2。
2004年至2006年,经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考察论证,批准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珍禽朱鹮的人工饲养繁殖地和野化放归地。
2005年被评为“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未成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2006年10月被授予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信阳罗山县涩港镇(现名灵山镇)境内,距信阳市32km,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介于东经114°18’-114°30’,北纬31°28’-32°09’之间。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4.68万公顷。
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的独特性。
保护区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年降水量1200毫米。
董寨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2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45.1928万亩,占总面积62%,非林地面积26.8072万亩,占总面积3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44.93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9%,疏林地1.262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在有林地面积中,其中国有林6.8383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5%,集体林38.0917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5%;在有林地面积中,天然次生林7.2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人工林37.73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84%。保护区森林覆盖率62%,森林蓄积60.47万立方米。
维管植物175科,784属,1879种,蕨类植物约有29科、64属、142种,裸子植物6科、11属、21种,被子植物140科、709属、1716种。分别是河南植物总科数的88%,总属数的68.7%,总种数的47.2%。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狭叶瓶尔小草、水青树、山白树、香果树、独花兰,黄山木兰、天目木姜子、天竺桂、楠木、八角莲、红豆树、野大豆、青檀、紫茎、明党参、天麻等。
鸟类304种,隶属于17目58科。其中留鸟80种,占总数的26.32%,夏候鸟75种,占总数的24.67%,冬候鸟55种,占总数的18.09%,旅鸟72种,占总数的23.68%,迷鸟及分布新记录鸟种有22种,占总数的7.24%。国家Ⅰ级保护鸟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46种;古北界种类123种,占鸟种总数的40.46%,东洋界种类95种,占31.25%,广布种86种,占28.29%。
夏候鸟中各种杜鹃、鹰隼类、卷尾类较多,冬候鸟以雁鸭类居多,而蓝喉蜂虎、仙八色鸫因其生境特殊,不太常见。白冠长尾雉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因其濒危程度而被专家提名为河南省省鸟,是保护区鸟类中的重要保护对象,分布面广,数量多。据调查保护区共有白冠长尾雉1200只左右,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兽类37种,隶属于6目16科31属,具有南北区系成分:其中东洋界略占优势,有19种,占51.4%;古北界18种,占48.6%。兽类是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常见的有豹猫、小麂、野猪、草兔、黄鼬、岩松鼠等。较为罕见的有金钱豹、青狼等。
常见的两栖类有饰纹姬蛙、无斑雨蛙、虎纹蛙、大蟾蜍中华亚种、东方蝾螈等,其中虎纹蛙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爬行类有黄缘闭壳龟、鳖、无噗壁虎、草蜥、王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蝮蛇及游蛇类等。
昆虫有名录列出的有12目99科700多种,大部分标本尚未鉴定,有待深入进行。其中大紫蛱蝶、拉步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有6大景区,72洞天,108景点,以其“山秀、寺古、石奇、洞幽、水美、物华”而享誉海内外。坐落在灵山脚下的灵山寺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宗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灵山与鸡公山、南湾湖构成了信阳旅游的“金三角”,灵山已成为豫鄂皖旅游热点。
京广铁路:信阳站——信运集团车站(或坐出租车)—到涩港高速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京珠高速:涩港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沪陕高速:罗山出口向南(开武路)——到周党收费站向西(信叶路)——涩港 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312国道:罗山新罗息路口向南——到周党收费站向西(信叶路)——涩港 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武汉天河机场:京珠高速——涩港出口东200米——保护区管理局(三叉路口)
科研价值
董寨保护区的科研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基础资源的清查和研究。由于当时受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的限制,这些研究竟局限于对资源进行特征描述的定性阶段。虽然只是对基础资源的调查,但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继发表了《食虫益鸟松鸦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罗山林场鸟类调查》、《食松毛虫鸟类初步调查》、《森林鸟类与生态平衡》等三十余篇科技论文。这对物种特性进行描述研究工作,却为深入和推广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也为保护区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九十年代开始,保护区相继和河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市林科所及其它社会科研机构合作,又基于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多元统计分析、无线电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它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使保护区的科研工作由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化研究阶段。在二十多年的合作科研中,为保护区锻炼和造就了一批综合素养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开创了董寨科研的全新局面。这段时期取得的成果主要有《画眉巢址选择》、《杉肤小蠹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止技术研究》、《白冠长尾雉部分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学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已把董寨保护区作为北京师范大学人才教育与培养基地,对中国特有物种白冠长尾雉原产地的生态学习性从宏观到微观进行系统的研究,为拯救白冠长尾雉这一世界濒危物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保护对策。本研究工程从2000年开始,预计到2020年结束。到如今取得的主要成果主要有《白冠长尾雉无线电遥测研究初报》、《白冠长尾雉冬季夜栖地行为与夜栖地利用影响因子研究》、《繁殖期白冠长尾雉占区雄鸟的活动区》、《白冠长尾雉育雏栖息地研究》等。
一是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责任明确、报酬落实。二是实行百分制考核并划分考核层次,按照标准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助款。考核分数低于69分的村,扣发年度生态公益林补助款;考核分数连续两年低于69分的村,取消生态公益林建设单位资格。
三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森林防火工作,火灾受害面积不得超过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的2‰。
四是加强公益林建设管理,不得擅自采伐林木、烧炭、砍柴放牧等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
五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区的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森林病虫害防治率达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