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保护区总面积47 930hm2,其中核心区14 223.1hm²,缓冲区13189.4hm²,实验区20 517.5hm²。2001年4月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7月经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主要保护对象是天然青杄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天然祁连圆柏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类植物109科、444属、1397种。乔木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青杄、油松、祁连园柏、山杨、红桦、紫桦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和山莨岩2种。哺乳动物有5目,12科,24种;鸟类有9目,21科,64种。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2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梅花鹿、斑尾榛鸡、金雕、黑鹳、马麝5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28种。
连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青杄和祁连圆柏等物种资源,是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地质地理等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也为大专院校开展教学、科研、实习、探险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基地。
自然地理
地貌
保护区处于东部祁连山山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中等切割的中山地貌,海拔由东向西逐渐升高,最低海拔1870米,最高海拔张家俄博3616米,相对高差1746米。
气候
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通河纵贯连城保护区35公里。保护区气候属祁连山山地——陇中北部温带半干旱区,这里气候特点为降雨少,变率大,光热适中。由于相对高差较大,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7.4℃,≥0℃活动积温3204.9℃≥10℃活动积温2637.2℃,年蒸发量1542㎜,年均降水量419㎜,主要集中于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无霜期125——135天。
土壤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保护区境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这就为森林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存空间,保护区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同时土壤随地形、母质、水热条件、植物群落的不同呈水平地带性分布,阴坡、半阴坡,主要有灰褐土、山地淋溶土;阳坡、半阳坡、半阴坡,主要有山地栗钙土、淡栗钙土、山地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碳酸盐灰褐土。
自然资源
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祁连山脉陇西沉降盆地之间最为明显的交接过度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地域的特异性造就了区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
生物资源
保护区垂直依次分布有高山灌丛草甸带和山地森林草原带。草甸有珠芽蓼草甸、膨束苔草草甸、马莲草草甸和苔草草甸等植被类型。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类植物109科、444属、1397种。乔木树种主要有青海云杉、青杆、油松、祁连园柏、山杨、红桦、紫桦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和山莨岩2种。哺乳动物有5目,12科,24种;鸟类有9目,21科,6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梅花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蓝马鸡、林麝、马鹿、水獭、雪鸡、猞猁等。
矿产资源
连城素有“八宝川”之美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铁、锰、铜、金、石英、芒硝、磷等多种矿产资源。特别是保护区境内优质石英石、石灰石贮量大,为连城川成为全省有名的冶金谷,奠定了基础。
旅游资源
保护区腹地吐鲁沟蜿蜓三十余里,气候温湿,千山叠翠,万木争荣,是一处毫无人工斧凿的自然风景区,有天窗眼、藏龙卧虎半月天、通天门、练功台、石壁泻珠等多处景点。素有“华山之险,九寨之奇,峨嵋之秀,青城之幽”美誉。风景之雄、之险、之奇、之秀,在黄土高原实属少有。1984年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森林公园;1992年9月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发展为集“食、宿、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森林旅游渡假区,发展前景广阔。
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主要基础设施有办公楼1栋,2717平方米,平房1000平方米,护林站房屋1080平方米,管护点房屋1910平方米,计6707平方米;有大小车辆7辆。管理局通讯设施较为齐全,办公设施基本配套。
保护区附近有兰州碳素厂、窑街矿务局、连城铝厂、连城电厂、西北铁合金厂等大中型国营企业,总人口211234人。工农业总产值34.61亿元,是甘肃省经济开发重镇,经济基础较好。
保护区内现有居民7700户,占永登县总户数的7.7%,占全县人口的7.4%,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人。散居于大有、民乐、天王沟、岗子沟、铁城沟、指南北、竹林沟等地。耕地面积98805亩,人均占有耕地2.8亩,以农业生产为主,过去他们依靠山林生活,给山林的破坏性影响是很严重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落后的文化素养,向保护区各类资源的索取仍将继续下去,因此控制人口,广开创收门路,以减轻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支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体制
连城林区1951年成立祁连山林务处连城保护站,1952年后改为连城森林经营所,划归永登县,1960年交由兰州市园林局管理,遂改为连城林场。1962年更改为甘肃连成实验林场(县级建制),由林业部和甘肃省林业厅双重领导;1969年又划归永登县领导,1986年恢复县级建制,业务属永登县林业局指导。2001年建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区”,并设管理局,为事业性质,县级建制,实行全额拨款。局机关下设党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工会、资源管理科、科教宣传科、计财科、护林防火办公室、林区派出所等科室;设大有、指南北、吐鲁沟、桥头、天王沟、竹林沟、淌沟八个保护站和一个林区检查站。现有职工298人(离退休职工73人,在职职工225人)。在职职工中,行政干部37人,技术干部29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6人,初级20人),工人159人,均从事森林管护工作。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科学研究
连城自然保护区位于祁连山脉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保存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青杄及祁连圆柏等物种资源,是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地质地理等学科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也为大专院校开展教学、科研、实习、探险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和基地。
在科研工作中,保护区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项目的科学研究,以探讨获得天然次生林区在高海拔地区主要尺蛾害虫各类的有关资料。该研究的成果《灰拟花尺蛾云杉尺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研究》获甘肃省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甘肃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开展《梅花鹿、兰马鸡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鸟类资源种类和主要保护鸟类种群动态研究》、《青杄与青海云杉林更新动态研究》、《人参栽培技术的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了多篇有关森林昆虫分类,病虫害防治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学术论文。
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特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对保护区珍稀鸟类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先后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多位专家多次来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考察。保护区已成为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尽管开展了上述考察和科学研究工作,但连城自然保护区的"家底"仍然不清,某些领域还处于空白状况或研究甚少,如低等植物,无脊椎动物等。对珍稀动植物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结构与变化、群落多样性等研究与监测也几乎是空白。
生态旅游
保护区由于特殊的区域和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多样化的植物景观成为甘肃、宁夏地区少有的森林植物景观,而且保护区边缘地带有着众多的社会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自然山水、森林景观为主体,文化遗产、民风貌为补充的生态旅游资源。区内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分布,吐鲁沟以自然风光为主,连城镇的人文资源多,大岗子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特色极适合开发为旅游接待服务基地。这种资源分布格局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为开发旅游线路的组织,为开展不同内容、层次的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保护区的高山峡谷、地下泉、动植物、历史遗迹等教育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科普教育的意义,并且这里有很高康体娱乐价值的植物景观,有神奇养胃健脾的功能的地下泉和凉爽舒适的气候,为开辟疗养保和消夏避暑创造了条件。
保护区的外缘地区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共具有不同宗教色彩的庙宇6处,藏传佛教在此发展成典型的汉藏合一模式,鲁土司衙门的保存也为研究土司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对于我区发展具有文化内涵的生态旅游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条件。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增长的需求将对资源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同时人们保护自然生态意识的增强也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带来更大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如何转化为动力,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热忱希望更多的仁人智士携手合作,为保护好人类这一神奇美丽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