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上海崇明长江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长江入海口,公园选址于河口冲积沙岛—崇明岛东端,由团结沙、东旺沙、北八澈沙三沙合并而成。公园园区东西约宽25公里,南北宽约25公里,基本覆盖东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45平方公里。东滩是长江口地区最大的一块湿地,已于1992年被列入“中国保护湿地名录”,2001年正式列入“拉姆萨国际湿地保护公约”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崇明潮滩生态环境特别优美、地质遗迹和资源十分多样,堆积了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孕育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记录了人类围垦造田,不断开发土地资源,保护和发展自己家园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参观学习、研究,休闲、陶冶情操的理想旅游胜地。
上海崇明长江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独特的长江三角洲建造模式区别于国际沉积学界已有的经典模式,使得崇明岛这块土地熠熠生辉。发育中的崇明岛,不仅记录了长江河口的演变模式,浓缩了长江三角洲径流潮流型三角洲演变的历史,保持了长江尾闾珍贵的地质遗迹,而且正在记录着长江中上游水利工程给河口地区地质环境带来的各种变化,这对于人类认识河口沉积,了解长江的特点,是不可多得的科学资料,同时也创造了东滩独特的自然美学价值。 崇明岛位于东海之滨的长江口,是我国第三大岛,是目前上海市唯一一块保存良好的“绿地”。岛屿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茵成片、候鸟迁徙。游人登上岛屿,极目远眺,可以尽情地欣赏世界一流的大河口风光,滔滔奔腾的江水、忽涨忽落的潮水、翠绿的田园风光、一望无边的水际天涯。
崇明岛是世界上一个十分独特的沉积地貌体,在现代大河口淤泥质潮滩沉积类型中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宽阔东延的滩地,伴随着无数条潮沟,组成了十分壮观的现代滩地沉积湿地环境。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在天文潮汐运动的控制下分布错落有致,盐生植被、底栖动物在滩地上的发育和生长井井有条,水牛漫步,候鸟自由翱翔,一派自然界赋予的天地生环境——和谐与共存,尤如将地球演化的一隅带到了遥远的过去,使人浮想联翩。
成 因
大约20亿年前,本区沉积幅度大,堆积了泥砂沉积物和部分碳酸盐岩。距今1l亿年左右,本区古老的沉积地层发生了变质作用和褶皱隆起,形成了最古老的基岩地层“金山群”。大约10.5亿年前,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了“惠南板岩”。10.5~5.7亿年前,风化剥蚀为主并演化为陆架浅海,海水入侵,形成碳酸盐岩。距今4亿年前,地壳整体抬升,处于侵蚀、风化的环境。1.7亿年前,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本山碎屑厚愈3000 米。0.65~1.0亿年的晚白垩纪时期,形成红色碎屑沉积。0.67亿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开始。本区持续下沉,持续堆积着红色河湖相沉积物。距今2500万年前,上海地区地壳复趋活跃,深部玄武岩浆上涌,崇明区域大幅度下降,形成河湖相沉积。260万年以来的第四纪,受冰期一间冰期的影响,古气候的冷暖变化,海平面发生过多次升降,本区至少经历了6次沧海桑田的变化,堆积了200~400米厚的松散沉积物。距今l万年,进入了温暖湿润的全新世。在上述地质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崇明进入历史演变阶段,于公元618~626年,出露水面,形成东沙、西沙,是崇明岛的前身。五代初在西沙设崇明镇。“崇明”始于此,“崇”是高也,“明”是显也。公元1025年,西沙西北涨出姚刘沙,并与东沙接壤。公元1101年形成崇明沙。公元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建崇明洲。由于沙洲冲淤不定,公元1352年至公元1583年崇明县城先后五迁搬迁。公元1733年以后,特别是1950年以来,进行了大面积的围垦,崇明逐渐演变形成今天的崇明岛。
主要看点
■ 潮滩淤积与侵蚀地貌
崇明潮滩淤积与侵蚀地貌是潮流、风浪动力作用在潮滩上形成由于崇明东滩处于北港与北支之间落潮合流和涨潮分流缓流区,潮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导致东滩每年以100~190米的淤长速度向海延伸。但是每日的高低潮、每月的大小潮叠加上风浪的季节变化导致滩地潮流和波浪作用异常复杂,使不同地带不同时间的滩面冲淤变化多端。其冲淤的空间分布主要特点是“上淤下冲”,即高潮滩和中潮滩的上部芦苇—镰草—海三棱镳草带表现为淤积;低潮滩的光滩带表现为冲刷。其冲淤的时间变化表现为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日变化为“高淤低冲(高潮淤积低潮冲刷)”;月变化为“大冲小淤(大潮冲刷小潮淤积)”;年周期表现为“夏冲东淤”;风暴潮周期为“中冲后淤”。
崇明潮滩侵蚀地貌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侵蚀陡坎,主要有潮沟两岸的潮流侵蚀陡坎和草滩边缘的波浪和涌浪侵蚀陡坎。潮沟内侵蚀陡坎垂直峭立,坡度几乎 为90度,高度为10~150厘米,陡坎上侵蚀形成的各种层理明显。草滩边缘的侵蚀陡坎坡度大约在30~70度,高度在10~30厘米,侵蚀层理不明显,陡坎的边缘线曲折复杂。草滩边缘的侵蚀陡坎把草滩和光滩的分的一清二楚,泾渭分明。崇明潮滩淤积地貌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潮滩中下带沙波的掩埋和草滩的淤涨推进。
■ 潮沟沉积系统
崇明岛淤泥质潮滩从陆向海依次形成了明显的高、中、低潮滩地貌景观及其相应的植被景观,同时也形成了独特壮观的潮沟地貌体系和潮滩优美复杂的沙波体系。潮沟体系面积占滩地面积的5%~10%。潮沟主要分布在潮上带潮间带的上中部,它们起源于岸边低洼地区,源头形成树枝状的侵蚀沟;源头以下小潮沟蜿蜒曲折,常常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就拐4到8弯,曲流非常发育,人们在几十米的范围内就可以欣赏到“九曲十八弯”的5曲流河景观:由岸向海,浅而窄的树枝状小潮沟不断汇聚,逐渐形成宽而深的大潮沟,大潮沟时而顺直发展,时而呈蛇曲发展,凸岸河凹岸交错显现,潮沟内边滩和陡坎发育。大潮沟在潮间带的下部变宽、变浅,最终消失。崇明潮滩的潮沟一般长几公里,上游发育段深度约几十厘米,下游段深可达2米多;上游段宽度从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向下游逐渐展宽,最宽处可达50多米。每条潮沟在不同地段可为顺直型或蛇曲型。顺直潮沟段长度为20~900米不等,蛇曲长度10~900米不等,蛇曲半径2~300米。下游末端的潮沟沟口呈喇叭状,宽度为20~60米。这些潮沟的地貌发育与大陆蜿蜒几千公里的树枝状发育大江大河的地貌发育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树枝状发育的大江大河的“物理模型”。沿着高潮滩潮沟的源头向潮沟下游游览,在短短的几公里内,人们就可以欣赏到典型的树枝状河流发育过程。潮沟由岸向海,由浅而窄的树枝状小潮沟不断汇聚,形成宽而深的大潮沟,然后在潮间带的下部变宽、变浅,最终入海并与水天连成一线。这种景象在季节变化明显时尤为壮观。
旅游贴士
★ 瀛东生态村
瀛东生态村位于团结沙大堤内2公里。1985年前,这里还是“潮来一片水茫茫,潮退到处芦苇荡”,瀛东人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终于在烂泥塘上建起了风光优美现代生态村。目前全村共有 52户,村内楼房整齐,红瓦白墙,街道清洁笔直,村外自然风光优美。是游览休憩的绝佳去处。
★ 潮滩风车
崇明东滩处于东亚季风盛行地带,是崇明岛年均风速最大的地方,年平均风速在2.8~4.5米/秒,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地带。目前,东滩已经开始兴建风力发电试验基地。
★ 东滩长廊
崇明东滩优美恬静,风清、水洁、土净,具有取之不尽的滩涂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东滩候鸟自然保护区已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2001年政府投资东旺沙98大堤外,修建了一条长约500米的木质生态旅游走廊。长廊曲折优美,已经成为东滩标志性观景台之一。
★ 避潮墩与金鳌山
处在潮汐河口的崇明岛,经常受到潮灾的袭扰,岛的南岸,有金鳌山古迹,实为堆土而成,相传始建于宋代,1668年,总兵张大治、知县王恭先征集民夫在寿安寺北重建金鳌山。墩上建有镇海塔一座,高16米。墩旁建有抗倭英雄唐一岑纪念碑。
★ 崇明寒山寺
始建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寺中供寒山、拾得二像。该寺与苏州的寒山寺颇有同工之妙,除在寺名和供奉上相同之外,它们的钟声相传有“瀛洲东门寒山寺,夜半钟声迎客船”诗句,不同的只是苏州寒山寺住的是和尚,而崇明寒山寺住的是尼姑。
★ 澹园 澹园座落于县城北门路年,与东门路交汇处,占地0.6公顷。建于1982,是崇明唯一仿古园林佳景,园外封闭围墙,飞檐群瓦,朱汀金猷铜环。园内星湖碧水荡漾,建筑画栋雕梁古色古香。园中70多种古树名花,芳香浓郁。 错落有致。室内红木桌椅以及石鼓、瓷凳古色古香。园中70多种古树名花,芳香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