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昆山位于松江西北境内,距松江镇西北约10.5公里处,地处九峰之最南端,名列九峰之末;是著名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的故乡,前人将二陆比作美玉,以“玉出昆冈”来赞誉他们。
根据陆机诗:“仿佛谷水阳,婉弈昆山阴”以及潘尼赠陆机诗:“昆山何有,有瑶有珉,穆穆伊人,南国之纪”,昆山之名当在机云之前。后人为区别于江苏昆山县之马鞍山(名昆山),故称小昆山。其周围1.5公里,面积约500亩,呈东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两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状,圆秀而润,望之如夏盎。远望又如卧牛,北峰形似卧牛之首,称“牛头山”,可找出牛眼、牛鼻、牛鼻孔等五官面形。相传此山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修行飞升之所,曾留下两口寒泉,当地人形象的称为“牛眼睛”。
小昆山有二祠、二阁、二亭、三泉、三堂、七殿等胜景,以二陆宅为中心。嘉庆府志载山有“十景”。
又名寒泉,位于北峰之颠原泗洲塔院山门外左侧。广仅3尺余,水清可鉴毛发,乡人掬水洗眵,民间传可治目疾。1958年被人投以石块而干涸。右侧原也有一泉,早枯。两泉分布左右,很对称,相传是二十八星宿牛金牛在此处修行所留下的,称之为碧眼寒泉,人们形容为一对牛眼睛。据《峰泖胜概》记载,乾隆帝曾密访昆山,在此系马饮水喂料,并在石板上书“白驹泉”三字,附诗一首:“铁笔点顽石,龙马饮玉泉,晶滢三尺水,照罢一身寒。”泉因此得名。
在北峰与山鞍之间,取唐杜甫“月涌大江流”,朝观日出,夜赏月华,意境清淡。
在山之西坡玉光亭上5米许,深2~3尺,现隐没竹林中。传说中峰禅师(明本禅师,元朝僧人,号中峰)设道场时,有神虎出穴听说法;另说中峰禅师设道场时,有神虎出没林莽,惟李某能降之,神虎被李某追逐,走投无路,化作一只“山猫”,蜷缩在东坡石缝里,才得脱险。
在昆山南麓百米左右,水不深,乡民于此种植水红菱,因采菱时坐木盆中,浮水而撷,故名。柳花飞入正行舟, 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 天晴共上望乡楼。
在昆山前,俗名山前桥,单孔石级平板桥,跨度12米。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清道光七年张允垂修。原桥左右两岸遍植杨柳,与“红如夕霞”的红菱渡相映如画。1977年,填河改道,原桥被拆,移前35米新河处新建砼桥一座,仍袭用原名。
为费隐和尚与其首座天则所植。
位于山之北麓。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和徐孟孺、陈继儒游昆山时,得一庄墅,考为二陆遗踪,遂建湘玉堂,其侧室曰蕉堂,中奉二陆神主以祀。湘玉堂之阴与二陆祠之左为广场,约6亩,欲杂莳花卉,请诸亲友捐花,故名乞花场。
在山西坡,距地面10米左右,原亭高约2.5~3米,八角形。取玉光莹润锦斓斑,霜雪经多节愈坚之意。顶部用玉色石灰作材料,如道士所戴道巾状,每瓣有榫口镶合,饰以花纹,葫芦结顶,周长约4.4米。
清诸嗣郢在二陆祠内并祀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陆应阳、陈继儒,称七贤堂。
在读书台,取飞鹤书而抽海状,桂壑於是投纶。转麟旆而揖山容,松涧由其削衽之意。前探赭石,后托青山,毁于清末。
在昆山山前路北,老市河东岸,有一股细流从石缝中潺潺流出,终年不绝,潮至淹没,潮退现踪。1978年拓宽河道,砌石驳护岸而失其所在。
在昆山下,为陆机、陆云故宅。陆机诗云:“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即宅的所在方位。历代文人慕名瞻谒者不绝,留下不少诗篇。北宋诗人梅尧臣庆历四年《过华亭》一诗,说明二陆宅在北宋时早已荒芜。
在三圣阁西侧,取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婉娈居人思,纡郁游子情。”之意,明陈继儒建,内祀二陆。
在原泗洲塔院坡下,为一块长24米、宽8米的平地,似人工开凿。台后有一屏石壁,高5~6米。相传吴灭后,二陆退居故里,闭门读书10年,此其遗址之一。后人曾于此建二陆祠。
又名九峰寺(或九峰禅寺)。在昆山北峰,傍慈雨塔而建,占地3亩。唐代龙朔元年(661年),僧伽大士宣化江南,经过此地,建慈雨塔一座。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僧心古建观音大士殿于塔前。因僧伽大士晚年定居泗洲,号泗洲和尚,故称之为“泗洲塔院”。明、清两代,塔院屡有修建。先后建有观音殿、真武殿、西方殿、三圣阁、藏经阁、宝训堂、水月殿、华陀殿、大雄殿、三官殿等建筑。山门有四大金刚,寺内有十八罗汉,规模宏敞,成为江南名刹。
明代王世贞有诗云:“望去山中紫翠间,老僧趺坐掩禅关,炉烟昼静青松冷,独有寒云自往还。”清顺治五年寺僧以大殿方位不利,动工易向。一壁不移,片瓦未动,将塔院大殿及佛像,由面向正南转而向北。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本月禅师特建奎章阁,用来供奉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初三、初四清世祖在景山便殿特赐给他的“乐天知命”及“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某松花食有余”、“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等宸翰,以及御赐古铜佛一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南巡来到松江,三月二十五日,赐赠御书“奎光烛影”四字匾额。慈雨塔早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二日失火被焚。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虽经过重修,但又倾圮。此后寺僧曾于北山坡建石塔三幢,但又毁于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
在昆山北巅,又名泗洲塔。为唐龙朔初西域僧伽来江南宣化时所建。僧伽晚年定居泗洲,号泗洲和尚。明万历年间,塔倾圯,僧人又在山北坡另筑石塔三幢。
夏忠靖公祠:在山后,祀明户部尚书特进太师夏原吉。夏是专职治水尚书,永乐元年奉命主持苏浙水利,辛苦勤政,卒谥“忠靖”。民感其德,在昆山修祠立祀。后倾圮重建,尊为神灵,称夏司空。俗名土地庙。解放后,于50年代拆除。
在山后,为清杭州知府张允垂祖上建。
据《云间志》载,墓在昆山之绝顶,旧有征北将军陆祎墓碑,但早已断毁不全。宋代许尚诗曰:“崎岖寻古隧,衰草隐寒原。欲读将军事,丰碑只半存。”至清代已无迹可寻。
近年在山腰的二陆读书台附近崖壁上发现,下署“子瞻”两字,疑为苏轼所书。
小昆山位于上海松江西北境内,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万顷”。小昆山东接东海,西靠青浦练塘古镇,南依历史名城浙江省嘉兴市,北临天马山。
小昆山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周边高峰林立。小昆山呈东南向西北微斜走向。有南北两峰,北低南高,北峰高44米。全山呈“8”字状,圆秀而润,望之如夏盎。由中生代熔岩与火山碎屑岩构成,局部有粗面流纹岩、英安流纹岩、粗面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际,小昆山林木翳然,黑松、香樟、水杉、刺槐、刺杉、毛竹、淡竹、广竹、红壳竹等蔚然成林,长势旺盛。
小昆山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域,受冷暖空气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盛行西北风,受大陆风侵袭,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夏季盛行东南风,受来自海洋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形成冷暖干湿多变等不稳定天气,又由于冬夏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一,造成年际变化上的差异。
小昆山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榉、槭、悬铃木、青枫、梧桐、女贞、毛竹、蔑竹、棕榈等。
小昆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小昆山就有167多种。据1990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217种。因此,小昆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有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曼陀罗、灵芝、玉簪、龙葵、何首乌、龙须草、丹参等名贵药材。旧时在山中还能常见梅花鹿、虎、獐、豺、金钱豹、麂子、野猪等。
在山之阴曾有二陆故居,山腰有二陆读书台、婉娈草堂、白驹泉,山巅有泗洲塔院、三圣阁,山麓有红菱渡、杨柳桥、乞花场、玉光亭、揖山楼、七贤堂等。小昆山有5000多年人类文明史,现有两处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是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人称“先有小昆山,后有松江城,再有上海滩”。
小昆山历代名人辈出,自古享有“玉出昆冈”的殊荣,这里即是三国东吴大将陆逊,晋代文学巨子陆机、陆云兄弟,明末抗清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的故里。在古时,小昆山还是闻名江南的名山之一,仅山上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就多达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道观寺庙,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明清之际,小昆山林木翳然。
小昆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医药学的理论核心是以“精”为本,保“精”为先。小昆山道教医药(松郡九峰实为一体,九山相连)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吴越文化中“养精”、海纳百川理论,在医药理论上是以精惟本,保精为先。
《景岳全书·脾胃》中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说:“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从以上这些文献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来源,人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小昆山道教医药中特别注重“精”的保养。
自从小昆山(松郡九峰)道教创建以来,松郡九峰的道医们(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断地从民间吸取营养,引进技术,将流行在民间的各种健身养气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纳入道教医药体系中,成为松郡道教医药体系中“养精”方法的准则。在用药治病疗伤方面,道医们也是以养精、润精、藏精、补精为主要治疗方法。
改琦松江府城隍庙神像图轴:为清代道教绘画。所绘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东阳观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态各异,极为传神。
九峰三泖图: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连的小湖荡。“九峰三泖”是一处山水胜地,也是道教胜地。此幅画也是中国南宗山水画与海派书画的主要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