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湖古称“上湖”、“射贵湖”,入无锡地称“无锡湖”,在江阴境内又称“三山湖”,在江苏武进县东、无锡县西北、江阴县南。虞翻、郦道元皆以此列之五湖。北宋前这里湖面广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东西更港浜无数,绵延不绝,在当时江南是仅次与太湖的一片水域,面积达“万五千三百顷”。
唐代陆羽曾这样描写道:“惠山东北九里有上湖,南挖长洲,东峒江阴,北掩晋陵,苍苍渺渺,迫于轩卢”“为江南烟火伟观”后因湖中荷花生长异常茂盛,随改名芙蓉湖。
为记念消失的芙蓉湖,江阴政府在古芙蓉湖残存水面较多的月城,建设了十平方公里的省级芙蓉湖湿地公园,其中水面3.5平方公里。
芙蓉湖水利风景区位于江阴月城镇西部,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占3.5平方公里。该景区依托马甲圩水利工程而建,以河道水网为中心,呈现"丰"形布局,连接周边水网设施,共同承担着对本地区排涝、区域生态调节的作用。景区湖面水域宽广,河道码头网离交错,既可泛舟游于湖上,观芙蓉万千,亦可在石桥木栈间漫步,清流婉转,水波荡漾。景区沿途贯穿有徐霞客故居、晴山堂石刻、顾山红豆树等20多处历史人文景观
风景区内河道纵横,水面宽阔,呈现"丰"形布局,连接周边水网设施,共同发挥着区域排涝、生态调节的作用。景区以戚月线为界,嵌以水生植物园、龙舟休闲园、云外水庄生态园、农渔文体体验园、农夫果园、秦望古建园、佛道养生园等七个别园,宛如七星联珠,绘就了一幅优美的水墨长卷。
自春秋战国开始,历代先民就开始治理芙蓉湖。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因芙蓉湖“土地卑湿”“田多恶秽”,动员兵民立无锡塘,开语昭渎,在江阴设置上屯、下屯垦拓荒地,围田垦殖,并开凿黄田港以下泻湖水。三国东吴孙权设毗陵典农校尉,集聚民众在此屯田种植。自两晋经唐宋,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芙蓉湖虽多次治理,但一直是“时湖时田”,灾害频发。直至明代,得益于江南巡抚周忱的综合治理才得到根本好转,但湖面面积却逐步缩小。
如今的芙蓉湖水利风景区虽然没有一望无际的水面,但纵横交错的河道,临堤而植的桃柳,绿荫成林的果树,旱涝保收的良田,呈现出鱼米之乡的风光,成为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经济为一体的景观风光带。分布在景区东、北、西、南的水利工程设施涝能出旱能进,硬质驳岸和生态护岸加强了水土保护,横河而建的150多座桥梁为游客的通行提供了便利。历经500多年的惠济桥、张公桥等古石板桥,保存完好,阐释着传统的孝道文化;“德善桥、秋善桥”等15座“善”字桥,体现了“上善若水,善道为先”的和谐文化。
2016年,芙蓉湖湿地公园通过江苏省林业局组织专家组论证,成为江阴首个省级湿地公园。
芙蓉湖湿地公园规划面积2733.75亩,南至龙泾路,西至三塘路,北至戚月路,东至泾南路,由水生植物园、龙舟休闲园、云外水庄生态园、农渔文化体验园、农夫果园、秦望古建园、佛道文化园等部分组成。
芙蓉湖湿地公园内的水生植物园,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比较大的水生植物培育、种植和研究基地,目前园内培育种植有荷花、睡莲、菹草等100多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而龙舟休闲园已经成为我国龙舟休闲体育基地,是国内一条标准化的龙舟竞赛赛道,全长850米,宽120米,水深3.5米,以其静水性著称于国内龙舟比赛界。农渔文化体验园则展示人类在传统农耕渔猎生活中的成果,对传承文明、启迪心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此外,以粤闽、浙皖、湘赣三个地区的古建筑物为蓝本,采用仿建的形式,展示我国南方古典建筑面貌的秦望古建园等,都将成为锡城市民的休闲去处。
曾经的江南芙蓉湖,盛夏季节荷花盛开,令人神往。
战国时期公元前248年,楚国封春申君黄歇于苏南。据史籍记载,春申君在江阴开凿了黄田港,把芙蓉湖的湖水排入长江。
北宋芙蓉还是湖面广袤、碧浪滔天、南北相望百余里,湖北面一直到江阴月城的秦望山,古代秦始皇登上此山观景,南面是浩渺的芙蓉湖,山的北面是一望无际的东海,大为赞叹,后代将秦皇登山观芙蓉湖之处改名江阴秦望山。芙蓉湖面积“万五千三百顷”,而太湖面积是三万顷,因为属浅水湖泊,在人多地少的苏南,被人为改变为良田。
南宋定都临安,长江以北大批军民南下江南,江南地区水多地少,土地养不活新增的人口,芙蓉湖遭到大面积围垦,湖区面积急剧减少。
解放后,芙蓉湖面积仅剩下20平方公里,缩小了的芙蓉湖被称为西湖,无锡玉祁和江阴桐岐之间的杨家圩被称为东湖。到了文化大革命,更是围湖造田,江阴与无锡之间残留的芙蓉湖彻底消失,只剩下一些河塘。
后来常州把芙蓉湖圩田之处改名芙蓉镇,无锡将芙蓉湖中小岛“前舟”改名前洲,江阴文林马镇与无锡长安之间,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芙蓉湖残留的小湖泊,水质为一类水质,在苏南地区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