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托尔斯泰的小说大都反映了十九世纪俄罗斯社会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俄罗斯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子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俄国环境,真可说是身历其境;接触各种身份和个性的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同时随同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而然地对他们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艺作品主要是以情动人,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得有益的熏陶。
目录
一个志愿军的故事弹子房记分员笔记伐木——一一个士官生的故事十二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五月的塞瓦斯托波尔一八五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暴风雪两个骠骑兵——献给玛·尼·托尔斯泰糟糕拍爵小姐高加索回忆片段:一个被贬谪的军官一个地主的早晨 。
原文
我向那老爷打量了一下,但见他悄悄地坐在那儿,跟谁也不熟,穿着一身崭新的衣服。我心里想,要不是个外国人(就说英国人吧),准是个外地来的伯爵。尽管年纪轻轻,可是气派十足。奥利维坐在他旁边,甚至把身子闪开一些。
他们打完一盘。大客人输了,对我嚷道:
“你呀,老是胡报,把分数都算错了,尽东张西望。”
他骂一通,把杆子一丢,走了。嘿,这人可真怪!通常一个晚上他跟公爵总是五十卢布进出,可是这会儿他输了一瓶布尔冈红酒,心里就老大不高兴。就是这样的脾气!有时候他跟公爵玩到夜里两点钟,谁也不把钱放到网兜里去。我就知道两人都没有钱了,可他们还要摆阔气。
“来二十五卢布的行不行?”他说。
“行!”
你要是打个呵欠或者摆错了弹子(你又不是个石头人),他就会冲着你的脸把你臭骂一通。
“我们不用筹码,赌现钱。”他说。
哼,这家伙最叫我受不了。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 喀山大学,受到 卢梭、 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 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 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 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 巨著 《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1855年11月到 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 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 《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 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 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 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 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 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 赫尔岑,听 狄更斯演讲,会见 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 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 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 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 《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 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 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 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 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 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 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 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 《黑暗的势力》(1886)、 《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 《魔鬼》(1911)、 《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 《克莱采奏鸣曲》(1891)、 《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 《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 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