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阿霞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和一个女农奴的私生女。女农奴死后,由父亲抚养成人;父亲死后,由其同父异母的兄长带着到异国旅行。在德国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阿霞与尼·尼邂逅,并爱上了他。尼·尼也热烈地爱着阿霞。当阿霞主动提出与他约会、向他表白自己的感情时,他却惊得目瞪口呆,畏惧地退缩了。他对自己说:“如今,幸福来到了——而我却动摇了,我竟把它推开了,……幸福的突然到来反使我心慌意乱。我承认,阿霞本人,连同她火辣辣的性格、她的身世、她受的教育——这一个有吸引力却又古怪的少女,着实把我吓住了。”他伤了她的心,也伤害了她的自尊。她决定与他诀别。当尼·尼意识到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时,他自责、后悔,追怀不已。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50至60年代,是俄国解放运动从贵族时期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时期的转折点,《阿霞》写成于1858年,反映的正是这段社会现实。
个人背景
1857年,屠格涅夫疾病缠身,与那位他终身眷恋、出生在西班牙、后居住法国的歌唱家维亚尔多夫人的私人关系也发生了危机。为了摆脱痛苦的心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孑然一身来到莱茵河东岸、离波恩不远的小城——津齐格矿泉疗养地。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俄国人,其中有著名画家尼基京及来自莫斯科的萨布洛夫兄妹,并开始创作《阿霞》。小说于1857年7月12日在津齐格动笔,当年11月27日在罗马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尼基京和萨布洛夫兄妹成了《阿霞》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型。小说的女主人公阿霞的身世与屠格涅夫女儿的身世几乎完全相同。作者似乎把对于女儿的爱、对她的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忧虑写进这部小说里去了。他曾在给列夫·托尔斯泰的信中说过:“我写《阿霞》时非常激动,我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这部小说于1857年在罗马脱稿,1858年在俄国出版。
人物介绍
阿霞
女主人公阿霞是个美丽又古怪的姑娘,她的人物形象也同样具有典型性,在当时的社会,做阿霞那样出身的姑娘会有很多,尴尬的身份地位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使她们的性格与平民少女或是父母皆是贵族的贵族少女有着很大的差别。阿霞就是时而像一个大家闺秀,时而又像一个疯子一样跑来去,时而又大声说笑,她的性格有着复杂的多面性。在作品中作者借着“初恋情怀”来描写阿霞。通过他的描述我们了解到阿霞很美丽,但是她究竟是怎么样的美丽,作者并没有多转笔墨来给读者一个关于阿霞外貌的完整表述。这就仿佛给阿霞的形象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阿霞古灵精怪,读者会感受到阿霞的这个人物形象所带来的隐秘之美,并兼具了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耐人寻味。她给了读者很大的空间去发挥想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古怪的美丽姑娘,使读者在阅读中能起引见微知著的效果。
阿霞是“屠格涅夫少女”画廊中的一个非常动人的女性形象。作者成功地刻划出了阿霞的复杂、矛盾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性格。她热情、善良、纯真、坦率,同时又任性、多变和怪异。作者用了许多笔墨交代她那怪异的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即她的特殊的身世。这种身世,使她在社会上蒙受屈辱,使她的自尊心过度的膨胀,使她形成了多疑的性格。“处在她的境地,要么得学会讨好别人,要么就孤芳自赏。”而她选择了后者。这就是说,她的独特的性格,是需要由她所处的独特的社会地位、由世俗对于这种地位的偏见所造成的巨大精神压力来加以说明的。尼·尼其实并没有真正能够超越这种偏见,所以他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和同情阿霞,而他与幸福失之交臂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
由此可见,在阿霞的爱情悲剧中,是隐含着作者对于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对于封建社会那种等级关系的谴责的。
尼·尼
N先生是多余人画廊中的一个,出身于贵族,对现实不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游于国外,不敢面对自己的爱情。随着沙皇俄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尼先生多余人的形象已经与最初的多余人奥涅金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他们的众多特征露与多余人的特征相仿,但是相较于奥涅金作为一个多余人是较为个人行为,N先生的这样的多余人形象则更具有社会的普遍性。沙里俄国进行社会改革之后地主阶级的迷茫,如何面对改革后的社会该何去何从,成为了当时严峻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选择积极应对,许多人选择逃避。多余人往往产生于那些选择觉醒的人群之中,而且多余人就像一种会传染的瘟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这样的方式,就会对当时的多余人形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会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深深地思考。
对于这种人物产生的社会原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为《阿霞》所写的评论文章《幽会中的俄罗斯人》中曾作过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一个人生活在除了渺小的生活盘算以外,别无任何向往的社会里,他的思想就不能不浸透渺小卑微的东西。”“凡是遇到需要巨大的决心和高尚的冒险精神的事情,他便胆怯心虚,他便软弱无力地退缩,其原因同样是生活只训练他在各方面去应付那些渺小的事物。”男主人公尼·尼正是这样一个人物。正因为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尼·尼称之为一个“意志软弱的贵族罗米欧”。屠格涅夫也认识到,阿霞所需要的英雄,既不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年轻人,也不是在异国漂泊的贵族出身的尼·尼这样的人物。他在另一篇小说《往来书信》中,借人物之口说过:“在我们的时代,英雄是没有的……。”
不过,在事实上,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中,有的(如罗亭)也曾具有某种英雄的气质,尽管他们仍然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是由于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平民知识分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贵族知识分子的时代行将结束了。出现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中的“多余人”尼·尼,已经不再具有罗亭那种理想主义的光辉,不再具有为履行社会责任而行动的美好愿望。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多余人,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纯粹的惰性力量,这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
加京
加京是个贵族青年知识分子,是个“多余人”的形象。他有一笔相当大的遗产,想要从事绘画,当他梦想工作的时候,好象有移天动地的力量,但是一动手做起来,立刻变得懒散、软弱、匮乏,从此没有一张画是完工的。他注定永远是一个不成熟的、外行的艺术家。
作品鉴赏
《阿霞》中叙述N先生的恓惶爱情故事极富有隐喻意义。它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文化心态的聚焦镜。自彼得改革以来,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虽然给本民族的未来设计了种种方案,但知识界各派别对俄罗斯的未来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教育等从来没有统一的目标。对于屠格涅夫这种对本国和西欧文化都有深刻体验的人来说,西欧派和斯拉夫派都不能拯救俄罗斯走出泥漂。阿霞身上所象征的俄罗斯原始的美德,终究是俄罗斯的一个错觉。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本能地要求俄罗斯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任何激进的、冒险的、对他们安稳的生存状态构成威胁的,都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挑战。因此,阿霞的悲剧,只是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理智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作品评价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约会中的俄国人》:“主要人物的性格不能首尾一致,假如这个人像小说前半部描绘的那样,那么他就不能这样卑鄙粗鲁地待人处世;假如他能这样待人处世,那么从一开始就应该把他给我们描绘成一个十足的卑鄙之徒。”
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本人,则敏锐地读出屠格涅夫的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犹豫不决的性格弱点和半途而废的行为缺陷,从而为自己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代言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找到了反面佐证。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N先生在爱情方面的犹豫和退缩,并不是像后来的西欧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屠格涅夫个人经历的写照(尽管在屠格涅夫部分小说里确实能够读到屠格涅夫的影子),它极富典型性,在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如《罗亭》以及同时代的涅克拉素夫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表达。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