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交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箱,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儿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儿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儿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着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着一堆鸡毛睡觉。
创作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处于一种类似“围城”似的境地之中,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生活中奋斗挣扎淹没于世俗中,它们放弃了责任感与忧患意识,无望的融入民间,成为世俗小市民。在这一总体格局背景下产生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民众生存状态和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尤其展示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写《一地鸡毛》时作者才20多岁,纯粹一个毛头小伙,所以作者把看到的都记录下来,从人的身体出发忠实记录人的日常生活。刘震云的写作是在批评和非难声中成长起来的,写《一地鸡毛》时不少老前辈教导作者说,“小说要有故事、有情节,怎么能这样写。”
人物介绍
小林
主人公小林开始是一个踌躇满志、心比天高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因为交通条件差,他的老婆只得每天挤四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上下班;因为住房条件差,就要过痛苦的“法西斯”的合居生活;因为经济条件差,只好厚着脸皮偷水、买廉价劣质的处理菜。于是为了改变现状,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小林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入党到积极入党,从不愿送礼到接受送礼,从轻视金钱到坦然卖鸭,小林在生活的打磨下再不敢以“精英”自居,在贫困中逐渐放弃自己的知识分子身份。
小李
小林的老婆,她没结婚之前,是个文静而眉清目秀的姑娘。别看个头小,小显得小巧玲珑,眼小显得聚光,让人见了从心里怜爱。结婚前言语不多,打扮不时髦,却很干净,头毛长长的,通过同学介绍与小林恋爱。她见人有些腼腆,与她在一起让人感到轻松、安静,甚至还有一点淡淡的诗意。婚后不得不应付自身紧张的工作与拮据的生活,还要周旋于自己的孩子、家里的小保姆和随时可能闯入家庭私密空间的抄水表老头和老家来人之中。在日子的流逝中,她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主妇。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
查水表的老头是个瘸子,每月来查一次水表。老头子腿瘸,爬楼很不方便,到每一个人家都累得满头大汗,先喘一阵气,再查水表。但老头工作积极性很高,有时不该查水表也来,说来看看水表是否运转正常。老头一在谁家坐下,就是高谈阔论一番,说他年轻时候曾给某位死去的大领导喂过马。
老张
小林单位的副局长,也是小林同学,小林帮老张搬过家,十分卖力,老张对小林看法不错。老张自与女老乔犯过作风问题以后,夹着尾巴做人,对下边同志特别关心,肯帮助人,只要有事去求他,他都认真帮忙。
女老乔
小林这个处的党小组长,女老乔54岁,身上有狐臭,子宫又出了毛病,脾气不太好。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人生存困境
作家对人生存困境主题的揭示主要是通过两个意象来实现的:“馊豆腐”和“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豆腐是日常不起眼又离不开的生活食品,而作者让它变坏,就拉开了整篇鄙俗、黯淡、让人喘不过气的烦琐序幕。由“馊豆腐”生发出小林上班迟到的不快,小保姆推卸责任的辩驳,小李的指责唠叨,打破花瓶、暖水瓶陈年旧事的积怨重提,把情绪的焦躁、不安激发到无法抑制的怨恨宣泄上,个人承受的负担之重已经转化为对他人的苛责厌恶。平息怨气的也非人物自身的反省调解,而要依靠他者———查水老头的介入,解决家庭战争的方法多亏偷水这一外在问题的掩盖转移,小林阿Q式自我安慰对老头心生感激之意。事情还没有结束,“馊豆腐”是影响家庭氛围的导火索,它一刻不扔,小林心理就不得安稳,直到晚上睡觉时,小林还觉得它像个定时炸弹那样使人不安。即使具体实在的“馊豆腐”消失了,可是无形的“馊豆腐”又接二连三地浮出水面。妻子上班的辛苦,孩子生病的焦急,晒白菜的得不偿失,对付保姆心理耗损,这些都是开篇出现“馊豆腐”意想的延续。每天早上买豆腐是小林程式化生活的开端,在这里“豆腐”除了喻指人生存不可缺少的粮食层面外,还代指那日复一日的花样繁多的生活琐事。小林的一天以“买豆腐”催促起床开始,以担心明日“买豆腐”早睡结束,这种一成不变、乏味的生活便是小林存在意义。豆腐的变质则折射出人在承受世俗琐事下的不堪重负的焦虑无力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冲突关系,从而真实地反映出当代人低微、孤独的生存处境。另一个意象“一地鸡毛”,更加给人丑陋、卑琐的厌恶感。小说以“一地鸡毛”为标题,却未在它上面大写特写,直到篇末作品才出现“一地鸡毛”这个意象,“半夜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小林正是借梦中鸡毛的覆盖来表达他对生活矛盾复杂的认识:即让人饱受无休止的这样、那样烦恼的折磨,同时又享受着生活本身施舍给人的抚慰般的舒适。当然“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人只能怀着卑微的愿望在艰难的境遇中求得无奈自嘲的心理满足。尽管“一地鸡毛”的意象仅出现一次,可是整篇作品到处充斥着鸡毛般的凌乱、令人不快的紧张情绪。鸡毛烦乱、无关痛痒又扰人不安的特征,与张爱玲在《天才梦》“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中的“蚤子”意象相得益彰,它们细小、无法撇清的啮咬人的共性传达出两位作家对人生无法摆脱世俗掌控下烦恼、怨气的认同。不同的是,张爱玲借“蚤子”表达了一种现实生活未曾圆满的苍凉感,刘震云则重在突出世俗毁灭人性自尊、骄傲后甘于流俗的卑微感。纵然国家政策不明、计划经济的禁锢的政治因素也是造成小林生活窘态的因素之一,但根本原因还是生存自身的矛盾致使的。即使没有排队买豆腐的耗时拥挤,也会有“馊豆腐”引发的夫妻争吵;即使没有小保姆的多次失职,也会有小林夫妇对她的种种不满;即使没有晾晒大白菜的心理损耗,也会有占小便宜的争先恐后;即使没有拉蜂窝煤的重任,也会有无法看球的其他原因。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小林不断地改变适应着,也以个性的丧失、崇高的消解为代价换取生存的筹码。最终因此而致的人性的屈尊和丑陋的放大,增添了当代人存在的灰色和黯淡。
通过上面对《一地鸡毛》中“馊豆腐”和“一地鸡毛”两个主要意象的解读,能让人们体会到现代人在残酷的客观环境下的被动、无力,尤其是作家对在此境遇下个体主体性、自由性丧失的关注,正契合了西方存在主义重视“人”的理念。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也称为“人学”,他认为自由是个人存在的基础,自由是人的一切,是人的本质属性,否定了人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人本身的存在,这种自由性表现在活动的任意性、可塑性、无限性、主动性、想象性等诸方面。人在现实世界中“非自由性”的痛苦,人与人之间的“他人就是地狱”不断冲突,深刻体现出世俗人生的荒诞与苦闷,作家借对当代人尴尬境遇的呈现来表达对个人存在状态的深情关怀,以及探寻自由人性可能途径的思考。自由人与无情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加剧了人无法把握自己生命的不定悲剧色彩,让人对惨淡的凡人世界深感绝望,但最让人绝望的却是主体的不想反抗与无能反抗的完全接受。尽管作品中不时提到小林对自己绝情、小气、自私、市侩的自责与懊悔,而这一瞬间的人性回归又被巨大的世俗风浪所吞噬,转而小林又投入到千人一律的同化洪流中,正如摩罗所说:“不是愚弄本身,而是民众对于愚弄的认可和承受。”这种主体心理上的接纳认同毁灭了希冀人自由自在的最后奢望,使人深感生存的无望、虚无。透过新写实作家原生态的冷漠基调,读者还是能感受到深隐于“零度情感”介入下的强烈“批判意识”。
艺术手法
反讽
结构反讽
《一地鸡毛》单从题目上看就很具有讽刺和幽默的意味,开篇以“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引发小林与妻子的家庭争吵,续而向读者展开了小人物林林总总的家庭琐事、摩擦和纠纷。作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刘震云把那些处境和人们最相近的人的不幸打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一地鸡毛》除了其来自深刻的生活写实的艺术魅力外,也有来自它叙述的动人和富有特色。刘震云用反讽的手法将小职员平淡无奇的生活细节自然连缀起来,不断出现问题又被出其不意地解决。正如博尔赫斯所言:“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全方位地来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结人和事,打破依靠因果、性格的刻画来平面叙述小说故事的模式。”《一地鸡毛》中刘震云塑造了在现实生活中挣扎的小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的叙述,展现了现实生活在官权和物质双重压力下的不可对抗性,刘震云运用反讽的手法对现实和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反讽正是由于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的对立的言语现象。”
情景反讽
《一地鸡毛》中的人物心理活动,运用了“自由间接引语”即“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刘震云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态度,不做直接的主体介入,只将事件以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让读者去领悟个中奥妙。《一地鸡毛》中写到了不少典型的社会现象,“送礼”和“走后门”成为托人办事必不可少的程序。中国是一个“官本位”历史悠久的国家,2000年的封建专制将权力推到了最高地位。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改革开放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转型必然导致人们精神文化、价值观念、社会文化的转型,这些也势必对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一地鸡毛》中查水表的老头、小保姆和幼儿园的老师都有其可悲之处,但是他们都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而且他们身上带着人们所处社会的烙印。这些“小人物”丝毫没有抵抗权力庸俗化的意识,甚至无意识地充当着权力的世俗帮凶,因为权力的运作根本无法抗拒,它在每个人的生活的每一个点都可以产生,人们自觉地认同权力,不仅仅在心理认可、屈从于它,一旦自己掌握了权力便会自觉的使用,以权谋私。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安插,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着作家深层的含义隐在其中。刘震云把生活的真相告诉读者,将小人物磕磕碰碰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呈现出来,勾勒出社会中各种丑恶面。
人物反讽
刘震云在揭露社会弊端反庸俗的时候,并没有选择时代大英雄作为主角,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里有分配到机关单位的大学生,有十几岁就外出打工的小保姆,有在官场上浮浮沉沉的倚老卖老熬工龄的老孙、老季们。刘震云以反讽的叙事手法,以“小”写“大”,从小人物的小生活写出了大时代大背景。鲁迅曾提到“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至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多。”刘震云正是通过“几乎无事”的小人物的悲哀中直刺社会的灵魂。揭示了在物质和权力影响下的懦弱、虚荣、逆来顺受的国民劣根性,从而达到“反庸俗”的批判。最后小林已经不再憧憬什么,唯一渴望的是“老婆用微波炉给自己烤半只鸡,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个安于现状以“混世”为人生态度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此,隐而不露。只有把握住“反讽”的艺术手法,就不难看出作者隐藏的那些深刻的讽刺与批判。如果说小林等小人物同体制的抗争到屈服到最后变为体制的一部分,这是中国式的悲剧,那么“官本位”立场则是对人身权利的肆意践踏和对权力的崇拜与畏惧的复杂结合的产物。
平淡的叙述
《一地鸡毛》可看做是对小林性格变化过程的如实记录。在叙述这些平淡琐碎的生活事件时,刘震云始终以冷静客观的口吻叙述小林遭遇的各项生活琐事,这叙述看来如同现实生活本身:油盐酱醋、鸡毛蒜皮、平平淡淡、枯燥乏味。完全按照真实的日常生活逻辑,依次地呈现出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在对家长里短、针头线脑的叙述中却极少有主观意义的评论,主体情感的传达被弱化到一笔带过的程度。作者所叙述的内容,完全来自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经验:小林经历的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还会在读者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现。这样,刘震云写出了一个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社会生活现象。
这正是《一地鸡毛》的美学价值之所在——通过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反映客观、真实的社会人生。同时,这也是作者以接近零度的写作姿态书写生活而能够给读者所制造的独特的阅读快感和审美新体验。作品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效果,是与作者对现实的认识和思考以及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分不开的。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作家之一,面对现实生活持一种理解、同情和贴近的姿态,他沉潜于生活的底层,对那些艰难地生活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的普通人,以一种比传统现实主义更开放的眼光和更理性的认识进行审视和表现。即使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陋以及人性中难免的属于魔鬼的那些现象,也都会成为他关注的焦点。但作者在叙述时只老老实实地担负起讲故事的职责,对原生态中的生活现象从不妄加评议,生活是什么样子,就按什么样子去叙述。可以说,作者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冷峻、客观、也更真实的“零度”叙事态度。这样,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所遭遇的鸡毛蒜皮和家长里短等生活细节,被一个冷峻、不露声色的叙述者客观、细腻、精确地叙述了出来。这种冷静、客观、充满理性的“零度”叙事态度赋予了新写实小说更为真实的艺术魅力和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尽管小林夫妇庸俗、琐碎、斤斤计较等令人们感到丑陋和厌恶,但是,人们却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原生态中,悟出作者对人性中丑陋的一面所持的严肃无情的批判态度,以及作者对平凡小人物的日常悲剧所寄予的同情态度。《一地鸡毛》确实是平淡的、琐碎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极简单的,但又的确是真实可感、耐人寻味的。平常的小人物,一些生活当中很常见的甚至留不下什么印象的小事情,小人物小事情后面虽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作者却以其独特的手法和风格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正是《一地鸡毛》的平淡琐碎之美。
作品评价
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以人生切片的形式,从几个层面展示了主人公小林困顿、琐碎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代社会底层人灰色的原生态生活样貌。这种生活样貌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小人物的生活图景。创作中显示出作家对现实生活诗意的无奈寻求和深切期盼。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刘彬
刘震云有意让《一地鸡毛》里的小林担当这种困境中的符号。他惯用琐碎的日常生活描写了一个曾经怀着儒家“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人思想的人沉浸在威权话语下的弱势地位中。从严格意义上讲,小说的主人公小林身上和行为之事都成为了这种声讨式话语的符号,人物在刘震云的笔下不过是“自我”的符号而已,对威权(权威)的批判显得比故事更为重要。
——上饶电子工业学校教师徐云芝
作者简介
刘震云1958年生,河南延津人,中共党员,作家。1973年入伍。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历任《农民日报》记者、文化部主任、编委,高级记者。中国作协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四卷)等,中短篇小说集《塔铺》、《一地鸡毛》、《官场》、《官人》、《刘震云文集》(四卷),中篇小说《新闻》、《新兵连》、《头人》、《单位》、《温故一九四二》等。《塔铺》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优秀短篇奖、《人民文学》优秀短篇奖,《新兵连》获第三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第一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单位》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一地鸡毛》获《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第五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百花奖,《温故一九四二》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另获庄重文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