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
他的《沙丘》(Dune)一举囊括了1965年的星云奖和 1966年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奖,并且分别于1975年、1987年和1998年三次荣登《轨迹》杂志评选的“经典最佳长篇”榜首。而根据他的这部不朽名著改编的同名游戏,更是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时战略游戏的基本模式,风靡世界。
早年生活
1920年10月08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部港口城市塔科马,父母分别是Frank Patrick Herbert, Sr. 和Eileen (McCarthy) Herbert。他从小热爱阅读科幻、冒险故事,立志成为一名作家。
1938年,弗兰克因为家境贫寒,离家出走,跑到俄勒冈州的塞勒姆和一对叔叔婶婶一起住。他就读于塞勒姆高中(现在的北塞勒姆高中),次年毕业。
1939年,十九岁的弗兰克谎报年龄,在《格伦达之星报》(Glendale Star)就职,得到了第一份工作。
1940年,弗兰克回到塞勒姆在《俄勒冈政治家报》(Oregon Statesman,现在的Statesman Journal)干包括摄影师在内的一系列工作。
二战期间,弗兰克在美国海军修建营作为摄影师服役6个月,随后因病退伍。
1940年,弗兰克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佩德罗与弗洛拉·帕金森(Flora Parkinson)结婚,并与其生有一女佩妮(Penny,出生于1942年),但两人很快在1945年离婚。
战后,赫伯特进入华盛顿大学读书。1946年,他在一堂写作课上遇见了贝弗莉·斯图亚特(Beverly Ann Stuart)。当时他们是班上仅有的已经通过作品赚过钱的学生。赫伯特已经卖给杂志两篇廉价冒险故事,第一篇卖给了《君子》杂志。贝弗利把一个故事卖给了《Modern Romance》杂志。
1946年6月20日,弗兰克和贝弗莉在华盛顿州西雅图结婚,婚后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布瑞恩(Brian Patrick Herbert,1947年出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和布鲁斯(Bruce Calvin Herbert,1951-1993,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罗萨,一个专业摄影师和同性恋权利活动家)。
1949年,赫伯特一家搬到加利福尼亚,在圣罗萨出版社(Santa Rosa Press-Democrat)工作。在这里,他们结识了心理学家拉尔夫和艾琳·斯莱特里一家(Ralph and Irene Slattery)。斯莱特里一家向赫伯特推荐了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的作品,此外还让赫伯特接触了禅宗,这对赫伯特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伯特因为对必修课不感兴趣而没有大学毕业。他回到了新闻界,在《西雅图之星》(Seattle Star)和《俄勒冈政治家》(Oregon Statesman)工作。同时,他还在《旧金山考察家报》(San Francisco Examiner)旗下的的《加利福尼亚生活》(California Living)杂志做了十年供稿人兼编辑。
开始创作
在1973年的采访中赫伯特表示,他在撰写科幻题材的作品前他已经阅读科幻小说“大约十年”,他最喜欢的作家有H.G.威尔斯,罗伯特·海因莱因,保罗·安德森和杰克·万斯。
1952年4月,赫伯特的第一篇科幻故事《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刊登于Startling Stories。
1954年他的三篇短篇故事刊登在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和Amazing Stories。
1955年11月,Under Pressure开始在Astounding连载,标志着他的小说家生涯正式始于1955年;这篇小说就是随后双日出版社(Doubleday)出版的《海龙》(The Dragon in the Sea)。该作以一艘21世纪的潜艇为舞台,深入探讨了理性与疯狂的问题。这部小说还预见了由石油消费和生产引发的世界冲突,赢得了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商业上并不成功。在此期间,赫伯特还曾担任共和党参议员Guy Cordon的撰稿人。
沙丘世界
1959年赫伯特得以腾出手来,潜心创造他的“沙丘宇宙”(Dune universe)。他能够把自己投入到他的写作生涯,因为妻子开始从事一份百货店广告文案的全职工作,整个60年代她都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赫伯特后来曾透露说,他本来只是要为一本杂志写一篇关于俄勒冈州弗罗伦萨市的俄勒冈沙丘(Oregon Dunes)的文章,但后来他逐渐在研究沙丘的过程中“ 走火入魔”,并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尽管这篇真正关于沙丘的文章从未完成,但却成了赫伯特创作《沙丘》的契机。
在经过六年的艰苦研究和创作后,《沙丘》终于在1965年问世。由于这部小说比当时一般的商业科幻小说长得多,最初《模拟》(Analog,更名后的Astounding)杂志上共八期连载,分为1963年12月开始的上部“Dune World”和1965年的下部“Prophet of Dune”。但是,在最终出版单行本之前,有23家出版社拒绝出版《沙丘》。直到费城的一家名为“切尔顿”的小型出版社看中了这本书,才给了赫伯特7500美元的预付版税,并予以出版。该书一经面世便取得了空前的好评,获得了1966年颁发的1965年度(首届)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与另一部作品分享了1966年的雨果奖。《沙丘》包含了相互关联的多种主题和多个角色视角,这在后来演变成为赫伯特所有成熟作品的典型特征。
尽管《沙丘》并没有立即成为畅销书,但截止1968年,赫伯特已经凭此书获得了20000美元的收入(这比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所能得到的版税收入要高得多),但这还不足以让他全职写作。然而,沙丘的发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从1969年到1972年,他为《西雅图邮讯报》撰稿,从1970年到1972年,他在母校华盛顿大学当讲师。1972年,他曾在越南和巴基斯坦做过社会学和生态学顾问。1973年,他成为一个名为《农夫》(The Tillers)的电视节目的主摄影师。
从1972年开始,赫伯特逐渐转变成了一名全职作家。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他写了许多书,推动了生态和哲学思想。他继续他的沙丘传奇,出版了《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沙丘神皇》。此外还写了《造神者》《多塞迪实验》《白色瘟疫》,与比尔·兰塞姆伙合著了《目标:太空》的续集《耶稣事件》《拉撒路效应》《提升的因素》。他还帮特里·布鲁克斯写作生涯的第一部小说《沙娜拉之剑》作了非常积极的评论。
转折与晚年
妻子贝弗莉的健康因1974年接受癌症手术每况愈下。
1984年2月7日,贝弗莉·赫伯特去世。在1985年版的《圣殿:沙丘》后记,弗兰克·赫伯特为她写了悼词。
同样在1984年,由制片人大卫·林奇拍摄的电影版《沙丘》上映,尽管被大众给予厚望,而且制作经费高昂,但这部影片的国内票房成绩却异常惨淡。不过,在北美之外的地区,比如欧洲和日本,该片在商业上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还是在1984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 ”的第五本小说《沙丘异教徒》(Heretlcs of Dune),此书被众多沙丘爱好者视为可以和《沙丘》相媲美的作品。
1984年末,赫伯特终于走出阴影,在次年与特里萨·沙克尔福德(Theresa Shackelford)结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5年,赫伯特出版了《沙丘》系列的第六部作品《圣殿:沙丘》(Chapterhouse:Dune),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部单个作品。(选集《眼》同年出版,《人的两个世界》出版于1986年)
1986年2月11日,由于胰腺癌手术后的肺栓塞,赫伯特逝世于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终年65岁。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长大,但成年后信仰佛教禅宗。
《沙丘》续写
弗兰克·赫伯特去世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资料,内容包括情节上发生于《沙丘》之前的“沙丘宇宙”的历史,以及他计划创作的《沙丘》续集的大纲。在随后的日子里,弗兰克·赫伯特的儿子布瑞恩·赫伯特和另一位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凯文 ·安德森 利用这些资料,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沙丘前传”小说,并且还准备创作情节上与《沙丘牧师会》有继承关系的后续作品,即《沙丘猎人》(Hunters of Dune)和《沙丘沙虫》(Sarldworms of Dune),这两本书将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出版。
主要作品
《沙丘》系列作品
年份 书名 英文名 备注
1965年 《沙丘》 Dune
《沙丘》三部曲
The Great Dune Trilogy
1969年 《沙丘救世主》 Dune Messiah
1976年 《沙丘之子》 Children of Dune
1981年 《沙丘神皇》 God Emperor of Dune
第二个《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
1984年 《沙丘异教徒》 Heretics of Dune
1985年 《沙丘牧师会》 Chapterhouse:Dune
非《沙丘》系列作品
年份 书名 英文名 备注
1956年 《海龙》 The Dragon in The Sea
1966年 《初级智慧》 The Green Brain
1966年 《目标:太空》
Destination: Void
1966年
《海森堡之眼》
The Eyes of Heisenberg
1968年 《天堂制造者》
The Heaven Makers
1968年 《斯陶嘎关口》 The Santaroga Barrier
1970年 《替罪之星》
Whipping Star
1972年 《心灵捕手》
Soul Catcher
唯一的非科幻小说
1972年 《造神者》 The Godmakers
1973年 《赫尔斯特罗姆的蜂箱》 Hellstrom's Hive
1974年 《在压力下》
Under Pressure
1977年 《多塞迪实验》 The Dosadi Experiment
1979年 《耶稣事件》 The Jesus Incident 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1980年 《直接下降》
Direct Descent
1981年 Nebula Winners 15 选集
1982年 《白色瘟疫》 The White Plague
1983年 《拉撒路效应》 The Lazarus Effect 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1985年 《眼》 Eye 作品集
1986年 《人的两个世界》
Man of Two Worlds
与布瑞恩·赫伯特合著
1987年 《沙丘制造者:科幻小说大师的见解》 The Maker of Dune: Insights of a Master of Science Fiction 纪实作品
1988年 《提升的因素》 The Ascension Factor 与比尔·兰塞姆合著
作品评价
弗兰克·赫伯特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几位科幻作家之一,有两个庞大人群对他所创造的典型的科幻场景――沙丘世界――耳熟能详、敬畏有加,一个当然是科幻迷,另一个则是电脑游戏迷。根据赫伯特的名著《沙丘》改编的同名电脑游戏风靡世界,奠定了最具魔力的即时战略类游戏的基本模式。 赫伯特在成为一名专业作家之前,他做过多种工作,什么记者、编辑摄影师、心理分析员,甚至潜水采蚝工等等。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寻找什么》(Looking for Something?)发表于1952年,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他并没有成为科幻界的核心成员,他只是偶尔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那十年当中他写过的短篇故事连20篇都不到(这些作品中的大部他后来被收成了短篇集),但他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海龙》( The Dragon in The Sea),这部小说1955年开始在《惊奇故事》上以《在压力下》(Under Pressure)为题连载,是一部令人激动的优秀作品,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心理学知识。 1963年至1964年,伴随着《沙丘世界》(Dune World)在《惊奇故事》上的连载,赫伯特开始以一名高水平作家的身份崭露头角。紧接着,他又在1965年发表了《沙丘的先知》(The Prophet of Dune)。同年,这两部连载小说被合并成了单行本,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沙丘》( Dune)。《沙丘》获得了第一届星云奖的最佳长篇小说奖,并同时赢得了雨果奖。 《沙丘》是一部异常错综复杂的小说,涉及了银河帝国、封建政治、超能力进化、宗教、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充满了难懂的宗教布道和惊心动魄的拜占庭式的阴谋。在这部巨著中,赫伯特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假想的神话般的世界:沙漠行星阿拉基上生活着巨大的沙虫和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弗尔曼人,那里出产被视为宇宙至宝的的可以延长生命、提高预知能力的香料。多种统治势力为此展开激烈的争夺,小说的主人公不情愿地但却不可避免地成了沙丘世界的救世主。这一系列并行的主题给科幻读者带来最前沿的阅读感受,因此《沙丘》的读者很快超过了百万,成为世界十大著名科幻长篇之一。《沙丘》的成功不仅仅在作品本身,它还为赫伯特后来的一系列作品确定了一个模式。很快,他出版了《沙丘救世主》 、《沙丘的孩子们》 ,《沙丘》的许多诱人之处在这两部作品中继续得以展现,它们连同《沙丘》一起构成了传大的沙丘三部曲(The Great Dune Trilogy )。 进入80年代后,赫伯特又推出了三部属于沙丘系列的作品:《沙丘神皇》、《沙丘异教徒》和《沙丘牧师会》,它们构成了第二伟大的沙丘三部曲 (The Second Great Dune Trilogy,1987)。它们使沙丘系列显得更加庞杂,它们无所不包,对赫伯特最初提出的一系列主题进行了深化。1984年《沙丘》被搬上的银幕,据说它为赫伯特带来了一百万美元的版权收益。
可以说,从1965年起,建造沙丘世界就成了赫伯特最主要的事业,但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很多非沙丘系列作品,它们展现了赫伯特在题材开拓方面的才华,同样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其中,《初级智慧》涉及了进化为拥有社会组织能力的变异昆虫。《目标:太空》涉及了人工脑科学的主题,焦点集中在在一艘太空船上一个人工智能的建造上。《天堂制造者》展现了长生不死主题。《斯陶嘎关口》描写一个高级智慧在一个孤立状态下的进化。 赫伯特的长篇作品还有很多,代表性的有《替罪之星》、《造神者》和《赫尔斯特罗姆的蜂箱》等等。 除了独立创作之外,赫伯特还与另外一位科幻作家比尔·兰塞姆(Bill Ransom)合作出版了《耶稣事件》等作品。应读者的要求,他们甚至合作编辑了一部《图解沙丘》(1978)对沙丘世界的生态、社会结构、历史等所有方面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由此也可看出沙丘系列受欢迎的程度。 弗兰克的作品阅读起来并不轻松。他的真正的意图是表达一种概念――不是科幻小说中常出现的那种装饰性概念,只是它们体现在过度复杂的情节和散文化的文体之中,而且这种文体往往不能与他思考的深度相比,这是他的作品有些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不过,异常充实的内容所带有的吸引力有时会使读者放弃对外在的表现形式的苛求,至少,在赫伯特的小说是这种情况的特例。
思想和主题
政治态度
赫伯特是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的远房亲戚,称其为“乔表哥”。然而,赫伯特对麦卡锡的反共黑名单感到震惊,并认为麦卡锡主义将危及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
赫伯特认为,政府用谎言来保护自己,臭名昭著的水门事件爆发后,称美国总统尼克松无意中教了人们一个不能信任政府的教训。
社会学贡献
弗兰克·赫伯特有一群几乎狂热的读者,他们阅读赫伯特写过的所有小说和非小说类文章,并将赫伯特奉为精神领袖。正因为受到一部分爱好者如痴如狂的崇拜,赫伯特也时常被人指责说他试图通过小说制造宗教狂热。 赫伯特小说中涉及到的关键主题有: 对领导权的关注。他深入探究了人类容易盲目跟随拥有超凡人格魅力的领袖的倾向,并且钻研了官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各种优缺点。
赫伯特是第一个普及“生态学”和“系统思想”这两个概念的科幻作家,他强调人类的思维必须有系统性和预见性。 宗教、政治和权力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人类的潜能和人性的诸种可能的表现。 理性和疯狂的本质。 能够改变人的意识的化学物质所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语言怎样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 社会生态学。我们的本能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社会。 学习、教育和思考。
沙丘世界
通过科幻小说,弗兰克赫伯特试图探讨诸如哲学、宗教、心理学、政治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赫伯特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对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问题的深入思考。
但是,赫伯特也相当谨慎,他从不在书中向他的读者提供他所探讨的问题的固定答案。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 就像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异星异客》一样,赫伯特的《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说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 须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 《沙丘》是所谓“软科幻”的杰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 《沙丘》是第一部“生态学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科学观念的伟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为大众所熟识。在《沙丘》广受欢迎之后,赫伯特开始在许多大学中举行讲座,向学生们解释沙丘居民和我们人类在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的相似性。
最后,《沙丘》构建出了一个宏大的史诗般的世界。《图书馆杂志》评价说:“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就如同《魔戒》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 弗兰克想象出了“沙丘宇宙”中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术语表、引文和历史资料等,给读者以无比生动翔实的感觉,而在《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人微的真实感。 1992年,Cryo Interactive公司制作了基于《沙丘》小说的同名电脑游戏,并且成为即时战略游戏的始祖,为以后的《命令与征服》和《星际争霸》等风靡世界的游戏奠定了基础。 2001年,《沙丘》被美国的科幻频道改编成同名电视系列短剧,并且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于是,科幻频道又在2003年将《沙丘》的后续作品《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也改编成了系列短剧,短剧的名称统一为《沙丘之子》,该剧赢得了2003年美国电视剧最高奖艾美奖的“最佳视觉效果奖” 。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沙丘》将继续散发不可抗拒的强大魅力。让所有读者为书中瑰奇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