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兄弟》分上、下两部,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重新组合成的家庭在文革劫难中的崩溃过程。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小说,前一个是文革中的故事,那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更甚于欧洲的中世纪.后一个是故事,那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更甚于今天的欧洲。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这是弥足珍贵的经历。连接这两个时代的纽带就是这兄弟两人,他们的生活在裂变中裂变,他们的悲喜在爆发中爆发,他们的命运和这两个时代一样地天翻地覆,最终他们必须恩怨交集地自食其果。
人物介绍
李光头
李光头的父亲是个并不光彩的流氓,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李光头自己也是一个“流氓”——小的时候是个偷看女人屁股、讲黄色故事的小流氓,长大了是一个投机倒把、四处钻营,凭着几个钱乱搞男女关系的大流氓。但是明眼人也看得出来,作者的笔触和感情显然没有把李光头定格在传统的单一“流氓”概念上,甚至如果我们从余华不时设置的小细节窥探一下的话,完全可以换用另一套词汇来形容李光头——简直是这个社会标准的好男儿:他费尽心思,动用自己不多的资源和小聪明,在一个匮乏的时代里面千方百计用“专板车”拉着母亲上坟,让一直觉得颜面扫地的母亲觉得无比的骄傲和感动;第一次事业失败毫不气馁,心甘情愿地挨打挨骂挨饥挨饿,风餐露宿豪情满怀地向自己的人生挑战向别人都不愿意涉足的行业领域开拓,意识超前、敢想敢为、讲朋友、够义气,有恩必报、嫉恶如仇;从被同情而安排到一个全部是残疾人的福利工厂工作开始一直奋斗到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举足轻重的超级巨富,让群众和政府都以他为楷模。
宋钢
宋钢是教师宋凡平的儿子,是一个懂得照顾别人又能真正理解别人的男人,最后与李光头断绝兄弟之情,与全镇男人的梦中情人林红结婚并生活在一起。从继母李兰西归之后,他就一直坚守着那个只要有一口饭他会让给李光头吃,有一件衣服他会让给李光头穿的诺言。对林红的爱让他做出了无数和他个性极不协调的事情而无怨无悔。宋钢短暂的一生都在为"情字"煎熬,但最后终于与林红在一起。他是中国传统好男人的形象,这个懂得中国传统文化里责任与义务的人一直坚持着他的做人原则,他结婚后都没有抛弃这个那时正穷困潦倒的兄弟。他也曾为了成全李光头和林红而早有轻生的念头。然而在面对生命的态度上他却远没有宋凡平的自信与乐观。
创作历程
创作背景
《兄弟》的创作纯属偶然,2000年他由写作随笔开始转回小说创作,原本计划10万字的家族小说,没想到写了20多万字时便无法进行下去。无奈之中,前年8月余华暂停了这部长篇的写作,到美国浪迹了7个月后,回到北京准备写一部较短的长篇,练练笔,试图恢复一下自己写小说的能力。
创作灵感
余华在美国浪迹7个月回到北京之后,一则电视新闻吸引了他,说的是一名农民工讨薪不成,爬上高高的塔楼要自尽,塔下人群哄哄,忙着寻求解救农民工的方案。我突然感觉这是一个不错的小说素材,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可写着写着,这个故事竟不由自主地向另一个故事偏移,发展到最后便呈现出《兄弟》这般面貌。
创作经历
写作《兄弟》让余华进入了另一种完全失控的状态,每天都在一种极度的兴奋中写作,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竟还有如此强大的叙述能力,原本10万字的写作计划很快就被打破了,故事越写越精彩,篇幅根本无法控制,不得已就将故事分为上下部来讲述,在三易其稿之后,仅上部就达18万字。
根据余华自己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写作之初的三分之一,运气好一点的话是四分之一的篇幅,是作者在控制叙述,后面的篇幅叙述会逐渐地出来控制作者了,也就是作者进入失控的写作状态,让小说像一个真正的生命那样自己去成长了,当然作者仍然会把握其叙述的分寸和方向。余华的《兄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
相关版本
《兄弟》/余华 / 作家出版社 / 2010-7 / 38.00元
《兄弟》(上)/余华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5-8
《兄弟》(下)/余华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6-3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曾经从事过5年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休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国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等。现为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