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浦口火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914年建成通车,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起点,是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南北交通要冲津浦铁路的终端。
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浦口火车站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它那具有英格兰式建筑风格的米黄色大楼,伸出直通月台的单柱伞形长廊和连接轮渡码头的拱形雨廊,呵护、迎送南来北往的旅客。汽笛声中,走蚌埠、徐州、济南、德州、天津的客流,与经淮南、陇海、胶济、德石铁路中转的客流在这里汇集,日夜不息。那时候,浦口火车站周边,煤港、轮渡、驳运、汽车、邮局、医院、学校、饭店等,一应俱全。南北的干果、鲜货、瓷器、玉器、药材、茶叶,五光十色,都喧嚣着向浦口火车站围拢。盛极一时的浦口火车站,走向了戏剧的高潮。
1918年冬,朱自清去北京上学,在浦口火车站与父亲话别,写下了散文名篇《背影》。1919年春,毛泽东送湖南留法学生去上海,在浦口火车站丢失了一双布鞋,陷入困顿,幸遇老乡,解了燃眉之急(见斯诺的《西行漫记》)。
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里,把这里列入建设重点。1927年,郭沫若在浦口火车站中转渡江,到南昌去寻找革命同志。
1929年5月28日,装运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的火车通过津浦铁路从北平运抵浦口火车站,在这里稍作停靠后通过浦口码头过江,最后安葬于中山陵。
1949年4月25日,邓小平和陈毅由合肥到达浦口火车站,当夜过江,驱车进驻总统府,迎来南京解放的曙光。伟人和名人的足迹,给浦口火车站增添了那么多传奇色彩,一场戏剧应该演绎得更加淋漓酣畅。
1968年10月,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津浦与沪宁铁路连成一线,列车直过大桥,沟通浦口与下关的火车轮渡停运,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没了客运,不可避免地进入低谷。
1985年5月,浦口火车站又恢复部分客运,开通了到齐齐哈尔、成都、兰州、徐州、新沂和连云港的列车,并更名为“南京北站”,又灯火辉煌地迎来了繁忙的热潮。随着站场货运业务不断扩大,站场规模不断扩建;到21世纪前10年,浦口火车站由客运站站房和若干个铁路站场组成,其中有南京车辆段浦口站整备场、浦口码头铁道专用线场、原浦口客运站站场、南京浦镇车辆厂专用线场站等等站场组成。
2004年10月,浦口火车站再次停办客运。各项客运设施全部封存。售票窗口关闭,候车大厅关闭,进出站口关闭,客车车厢关闭,月台上的灯和回家的路也关闭了。浦口火车站与杏花春雨的江南岸隔绝,一场大戏闭幕,月台只是一个人去楼空的舞台。
2010年8月18日,南京市规划局对《浦口火车站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进行公示,包括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将被修缮保护。
2013年,浦口火车站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特色
浦口火车站建筑中的月台、雨廊等附属建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是南京最早采用钢混结构的建筑之一,1914年建成,仅比长江对岸的和记洋行的钢混厂房晚2年,而车站大楼四周的走廊,也是南京最早一批采用进口热轧H型钢建造的,是百年前最顶尖的进口技术。
国内老火车站不少,但绝大部分只有一座候车大楼,浦口火车站的特点就在于候车大楼、月台、雨廊、售票房、贵宾楼、高级职工宿舍等主体及配套建筑,都被系统性地保存下来,是最完整的“百年车站”。
浦口津浦路12号的7栋民国建筑和1栋50年代的公寓楼,位于候车大楼的西北侧,其中民国建筑是当年津浦铁路管理局的高级职工宿舍楼,属浦口区不可移动文物。这批建筑,为清水红砖砖墙,屋顶采用红色金属屋面,看上去呈现出一片红房子,每栋建筑都有一部楼梯,室内还有壁炉,是典型的欧式风格建筑。
影视基地
浦口火车站的清末民初的风貌,吸引了大批影视剧组来拍摄外景,它当真成了多场戏剧的舞台。几年来,在浦口火车站拍摄的电影、电视剧有:《孙中山》、《国歌》、《情深深雨蒙蒙》、《金粉世家》和《北平小姐》等等。
《国歌》一片里,浦口火车站的站牌,被“上海站”的字样覆盖。月台上,贴满了老广告,“国民党士兵”荷枪巡逻,“难民”们背着粗麻绳乱捆的行李卷,一身黑灰,满脸悲怆,向前奔涌。“聂耳”和“田汉”的脸上身上,大汗淋淋。日本鬼子占了东三省,老蒸汽机车喘着粗气从沈阳长途奔波而来,长河落日下的浦口火车站,又回到了国难当头的三十年代——它真的入戏了。
浦口的老火车站已经出现在众多民国背景的影视剧中,但由于它仍担负着货运任务,并没有成为专业的影视基地。事实上,与会的众多业内人士都非常看好浦口站的影视开发前景。南京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陆群认为:“浦口站的建筑都是原汁原味的英式房子,出站百余米就是水运码头,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如果浦口站能建设成一个设施完备的影视基地,肯定会为南京吸引来更多剧组,甚至可以发展旅游,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记者从浦口区委宣传部了解到,他们正在积极和铁道部洽谈浦口站影视开发的事宜,如果一切顺利,《浦口·1911》的拍摄将宣告一个民国文化影视基地的诞生。
保护规划
浦口火车站风貌区位于南京长江大桥北堡以南,与主城隔江相望。规划范围北至大马路,南至站墙里,西至老站月台,东至江边,面积约20公顷。其中风貌区保护范围为13公顷。
规划在对风貌区建筑及其所在环境进行梳理后,按照建筑的结构,布局、风貌的完好程度将建筑分为4类,分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可更新改造建筑、建议拆除建筑。
建于1914年的南京北站主体大楼(原浦口火车站主体大楼)、南京北站月台和雨廊(原浦口火车站月台和雨廊)、中山停灵台、南京北站派出所(原浦口火车站车务段大楼)、南京北站售票处(原浦口火车站电报房),建于1920年的浦口电厂,这6处建筑将进行修缮保护。兴浦路邮政支局(原浦口邮局)、兵营旧址、红房子(原津浦铁路局高级职工住宅楼)、民居(慰安所)旧址虽然不属于文保单位,但4处历史建筑也将进行修缮保护。瞭望塔在风貌区内异地选址复建,成为该地区另一处标志性建筑。
周边改造
建于1914年的南京浦口火车站改造暨周边环境整治工程2015年正式启动。从浦口区城建集团获悉,改造后的浦口火车站主体大楼将成为火车历史博物馆,周边配套建筑群作为影视基地,与车站相邻的大马路地块开设民国风情商业街,由英国人建设的货运仓库规划建设私人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未来浦口火车站将形成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与对岸的鼓楼滨江风光带遥相呼应,成为江北地区重要的滨水空间。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浦口火车站蕴藏着厚重的民国历史底蕴。孙中山灵柩运达南京、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朱自清《背影》中的镜头皆发生于此,热播的影视剧《情深深雨濛濛》、《金粉世家》、《国歌》等都在这里拍摄取景。此次改造主体包括列为文保单位的火车站主体大楼、火车站月台和雨廊、中山停灵台、车务段大楼和浦口电厂,以及火车站周边的兴浦路邮政支局(原浦口邮局)、兵营旧址、红房子(原津浦铁路局高级职工住宅楼)、民居旧址。在对上述建筑群进行保护性修缮开发的同时,还将现有的铁路及其辅助设施为基础,打造特色历史的景观带,展现火车站地区特定的景观风貌。
根据规划,改造工程范围东至朱家山河,西至兴浦路,南至长江,北至和平街地块,面积约80公顷。火车站主体大楼外部修缮后内部作为火车历史博物馆,月台、雨廊、中山停灵台等设施根据原状进行修缮,车站外区域保留现有与铁路、港口工业相关的多处建筑和标志点,整个片区规划建为影视基地。此外,距离车站不远处,五座建筑风格独特的仓库改建为私人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紧邻浦口电厂的大马路开发建设为民国风情的商业街区。
2015年浦口火车站改造启动,包括火车站主体大楼外部修缮后内部作为火车历史博物馆,月台、雨廊、中山停灵台等进行修缮,车站外区域保留现有与铁路、港口工业相关的多处建筑和标志点,整个片区建为影视基地。此外,距离车站不远处,五座建的仓库改建为私人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大马路开发建设为民国风情商业街区,并开始建造新南京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