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现株洲全市各个县城还属于瘴疬卑湿、榛狉草莽的南蛮之地,先进的中原教化,跌跌撞撞地越过长江后,到达株洲市当时繁华的醴陵县城时已成了强弩之末。
自南宋始,小小的醴陵市一口气兴创了九所颇具规模的书院,即使在清初“不许别创书院”的文教控制政策之下,固执的醴陵人还是创建和重修了五所书院。其中,位居西山脚下的渌江书院因以历史久、规模大、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人才多,而成为湘东子弟求知究学的之所。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破坏。后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光绪三十年(1904),改渌江书院为渌江高等小学堂,次年再改办为渌江中学(后改县立中学)。民国16年秋冬停办。17年,在中学原址办县立乡村师范,1950 年又改为县立中学。县立中学与湘东、遵道两所私立中学合并为醴陵一中后,原址曾办过医院或闲置。1981年,创办醴陵教师进修学校。1982年,政府拨款维修,我国著名醴籍书法家李铎为题门额:“渌江书院”。198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渌江书院分为三进,设有头门、讲堂、内厅、东三斋和西三斋,占地近7000平方米,院内的规模比较大。
渌江书院是以讲堂为中心的中轴对称结构,分为东边三个斋舍和西边三个斋舍。只有东边的三个斋舍,西边的三个斋舍在民国1926年时山洪暴发被洪水冲毁掉,在1927年建成了我们看到的这栋民国建筑,当时就是书院改制后的县立中学教学楼。
渌江书院设讲堂、内厅、斋堂和考棚。院前有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王守仁在醴之诗:“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右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气。左前有宋名臣祠、靖兴寺,可通渌江书院。书院左侧有考棚一字排开,考棚前院有于右任书“宁太一纪念碑”(碑原立于太一墓旁,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遭破坏,由教师进修学校找回,暂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