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南岳庙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山脚下的南岳区(原为南岳镇),它是我国南方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该庙始建于唐代初年,占地面积达98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共分九进,依次为牌坊、古戏台、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地方官在此迎接从京城前来巡视的官员)、御书楼、正殿、寝宫及北后门。
正殿又称为圣帝殿,有趣的是,这座殿的东面有八座道观,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
据《南岳志》记载,唐初始建司天霍王庙,开元十三年(725)建南岳真君祠,宋代大中祥符五年(1012)建造后殿,后屡经重建与扩修,规模渐大。盾内现存建筑有棂星门、盘龙亭、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后门、东便门、西便门、四角楼等,占地面积达l98,000平方米,与山东泰安岱庙、河南登封中岳庙并称于世,是五岳岳庙中规模大、总体布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主体建筑正殿,亦称大殿,为清代光绪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顶,高22米,面宽七间,殿内外共有石柱七十二根,象征衡山七十二峰,柱头木雕斗拱,檐下镂雕极为精美,台基四周栏板浮雕花鸟、走兽等图案。嘉应门、御碑亭、寝宫等建筑中还保存有宋、明时代的建筑构件,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庙东原有八观,属道教,庙西原有八寺,属佛教。昔为祀奉南岳大帝之所,今是湖南道教开放庙观之一,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南岳庙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南岳大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三教并存的寺庙。道教八观、佛教八寺和御书楼等建筑代表了三教合一的性质。大庙的香火十分旺盛,每年在重要的佛教日子都有盛大的庙会。朝拜的人们不仅来自于湖南、广东等附近省市,也有港澳人士、东南亚华人和日本人。正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统治者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唐开元年间又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如今的“南岳圣帝”是1983年复制的,原像毁于文革期间。正殿的两旁的两座宝库,从正殿往下看,左边是供在世的人们烧香祈福用的,右边是供奉已经逝世的先人。在衡山主峰祝融峰顶也有供奉祝融火神的祝融殿。
“道教东八观”。即:老铨德观、新铨德观、老三元宫、新三元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阁、玉虚阁。南岳早的道教活动系东汉,据明《衡岳志》记载:“天师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礼祝融群君祠。”晋泰始四年(268),道士陈兴明于南岳喜阳峰兴建南岳历史上第一座道观,此时应为道教传入南岳之始。晋太康间,魏华存来南岳修道,在此注疏道教重要经典《黄庭经》、《元始大洞真经》,后开创上清派。
1990年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一套T155《衡山》邮票,4张中的第一张为《大庙巍峨》,即以南岳庙为景。
占地面积达985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共分九进,依次为牌坊、古戏台、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地方官在此迎接从京城前来巡视的官员)、御书楼、正殿、寝宫及北后门。 东西两厢分别是道教八观和佛教八寺。
御碑亭内有康熙皇帝御制的《重修南岳庙碑记》碑刻279字,首句为“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这也是南岳为“寿岳”的御定。康熙的手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损毁。嘉应门是迎接宾客的礼仪门,皇帝和官员等来南岳祭祀时,地方官员在此迎接。门宽36.8米,深16米,高18米,为单檐歇山七开间建筑,是大庙宽的地方。
正殿又称为圣帝殿,有趣的是,这座殿的东面有八座道观,西面又恰好有八座寺院。正殿是仿造北京故宫太和殿所建造。正殿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长35.3米,宽53.68米,高31.11米,是南岳古镇高的建筑。殿内外共有七十二根石柱,象征着南岳七十二峰。正殿前的宝库是焚化香烛祭祀祈福的香炉。正殿的十六级台阶中间造有一条汉白玉游龙,与故宫各大殿前的龙凤石雕十分相似。汉白玉石栏上刻有浮雕,内容多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正殿供奉的是南岳司天昭圣帝,即祝融火神。
棂星门的“棂星”意思是人才辈出,为国所用。一般来说棂星不会命以庙门。以棂星命名门的庙宇只有两个,另一个是孔庙。奎星阁又名盘龙亭,是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平方米。其作用是戏台。
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每年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不少东南亚的佛国华侨,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乡的善男信女,都不惜长途跋涉来此朝拜,因此这里常年香火不息。
在文化大革命中,庙宇被视为“四旧”而遭到了破坏,碑林、匾额、塑像和经书等悉数被毁。1980年代开始大庙开始了持续的整修,损坏的建筑和神像等都已经复原。
道教名山古迹。在安徽省霍山县境内的霍山中。始建于汉代,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系清代所建,规模宏大。庙内立有自汉至清碑刻二十余通,其中以唐皮日休南岳山赋碑和明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遣使祭告霍山碑较为珍贵。庙宇三面围墙,环周古木参天,峭壁危立,云雾缥缈。庙侧有天池、龙湫、岳井、风洞、石窗洞、白虎崖、试心崖、凌霄树等古迹;石窗洞传为汉末左慈隐居处。
位于登封市南22公里大金店镇大金店村。传为金人占领中原后建,原有大门、掖门、财神殿、广生殿、三官殿、火神殿、龙王殿等建筑。现存庙院三进,保存较完整的仅有府君殿(正殿),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檐下一周施三踩斗拱,前墙壁辟棂门棂窗,梁上饰以游龙为主的彩绘壁画。梁架与殿顶木架为金代构筑,是河南省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1986年11月21日,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