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瓦寺塔位于湖南省澧县县城北约40公里的宜万乡花瓦村,湘鄂两省交界之处,地理位置东经111°43'32.1",北纬29°55'02.3"。
花瓦寺塔四周为棉田,地势较平坦,东依花瓦岗,西临界溪河。
花瓦寺塔系原花瓦寺中一座佛塔,塔高74米。
塔座东朝西,平面为八角形,七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通高22米,底径5.5米。塔修建在一土台上,倒锥形塔基,基座正北设有砖劵拱门与地宫相通,拱门宽0.9米,高1.95米,门道深1.05米。地宫顶部砌八方攒顶式藻井。塔身转角处砌有倚柱,每层腰檐底部砌出一道莲花瓣以承托腰檐,腰檐转角处的翘角作一鸟翼卷云形,塔顶置琉璃葫芦瓶式刹。一层东西两面各设一佛龛,二层以上每层每面各设佛龛一个,内供佛像一尊。
据当地老百姓传说塔系唐代尉池恭修造,明代以塔为中心而建花瓦寺。《直隶澧州志》中《祠庙志》关于该塔记载不甚详细,仅有“宝塔寺,地界松滋,宋段建塔,景泰(1450——1457)时李宣建寺”。原塔两侧立石碑数通,后在基本农田建设中悉毁,2010年在其附近发现民国十一年(1922)维修该塔功德石碑一通,可惜上面也无该塔源流载述,故而该塔准确建造年代和源流已失考。
为了查明花瓦寺塔性质构造,及其与花瓦寺的依存和年代关系,2010年11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沿宝塔中轴线,即西北——东南轴线布方,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
通过考古发掘主要有以下收获:
花瓦寺塔塔名由来问题得到了解,在明清地层中发现大量花边瓦、花脊饰,与当地老百姓传说相吻合,这次得到证实和补充。
在塔基四周发现了以花瓦寺塔为中心的明清建筑群遗存,证明该时期花瓦寺是以佛塔为寺庙中心的建筑格局。在明清遗存1.2—1.3米的层位下面,发现有380×380×50的方形青砖墁地遗存,这也有助于了解花瓦寺塔与花瓦寺两者的关系。
在塔基周边发现的地幔、散水等遗迹,为塔基复原提供了重要修复数据。
塔地宫性质应当为佛门开山大德圆寂之地,这有助于了解宋、明、清时期的佛塔地宫构造及当地佛教文化传承关系。
花瓦寺因年久失修逐渐坍塌废弃,花瓦寺塔也一同遭到人为破坏和自然损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议案修复花瓦寺塔,1997年县文物部门烧制了数万块修复所用的青砖,因无后续资金而搁置。
2010年澧县文物局着手维修事宜,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大量当地的气象、水文数据资料,对塔基础、塔身做相关受损检测与鉴定;
6月县政府发文决定对该塔维修;
8月委托常德市建筑勘察设计院,对花瓦寺塔岩土进行工程勘察;
9月搭建脚手架对花瓦寺塔进行详细测绘;
11月对该塔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通过发掘进一步完善了维修方案;
12月底湖南省文物局邀请古建、力学等专家对花瓦寺塔进行实地考察“会诊”,制定了多种维修措施;
2011年花瓦寺塔维修方案上报省局,经专家评审通过;
2011年3月份县财政拨款40万元,湖南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县文物局自筹5万元,合计55万元用于维修;
2011年8月花瓦寺塔维修工程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采购招标,最后由湖南神匠文物保护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中标;
2011年9月维修工程全面启动;
2011年年底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