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三年(481年)赐予无锡邑人华宝“孝子”额。
唐代,陆羽《惠山寺记》中,即记有祭祀东晋孝子华宝的“华孝子祠”和战国封地江南的春申君黄歇的专祠“春申君祠”的记述。
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朝廷皇法正式允许民间可以联宗立庙建祠,于是除了吴、顾、钱朱、李、陆、秦、高、华、胡、赵、薛等高官达贵历代在惠山敕造祠堂外,无锡的王、张、陈、周、杨、刘、荣、唐、徐等大姓、太湖望族也纷纷在惠山择地建祠,沿惠山浜端的寺塘泾两岸、观泉街(名泉里)、听松坊古道和横、直两条旱街及二泉东、北二向水系两侧,建造了密集连片的祠堂建筑群。
清代,大量的普通百姓,包括外籍客商、流宦,在惠山古镇这弹丸之处,争得一席之地营建各个家族的宗庙家祠。
民国期间(1912-1949年),惠山镇建有直街之荣祠、宝善桥瑰的徐祠、下河塘之杨藕芳祠等20余所祠堂,部分祠堂在功能上有所改变,变成了学校、公所、义庄、制作出售惠山泥人商品的店铺和住宅等。
解放初期,锡惠公园范围内的祠堂共30余处,均归公园管理处管理,其中较多的祠堂建筑群在愚公谷改造中被拆毁殆尽,但邵宝祠、华孝子祠、张中承庙、泰伯殿等重要祠堂仍保存完好。
1966年7月,惠山房管处正式接管,包括上、下河塘、惠山派、横街、直街、锡山脚和听松坊七个片区范围内的祠堂共90余处。
惠山镇祠堂其范围从玉皇殿(即昭忠祠)、惠山寺向南沿黄公涧、锡山脚〔锡山北麓〕到直街口,再顺小桃园、宝善桥至惠山浜东端,黄泥桥附近的唐祠小学。北以一梅园、通惠路一线以南为界,东西长842米,南北宽428米,总建筑占地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330亩)。其中:祠堂总用地约12.5万平方米(187.5亩),占古镇总面积的56.8%;历史上自唐、宋至民国末期,共有记载的祠堂及祠堂建筑物总数在120处以上。
存比较完整和可以修整的祠堂及其建筑物有近百处之多,祠堂的建筑总面积仍拥有400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500余间,保留有近100处非常集中的祠堂建筑,祠堂的总面积达40000平方米。
惠山祠堂分布密集成群,用地占惠山古镇总用地的56.8%。以惠山祠堂群分布的惠山祠堂园林群伴随着古老的祠堂花园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到1949年止,在惠山古镇上先后出现过18处大小不一的祠堂花园群体。
惠山古镇的亭、台、楼、阁、寺、园、桥、榭,以及戏台、古树名木等一起构成了祠堂群的总体建筑形貌。惠山祠堂群依山傍水临泉,风景优美,符合中国的风水观念。惠山祠堂群建筑,高低错落、次第相接,无一相同,祠堂之间辅以桥、亭、戏台、牌坊等建筑。
惠山祠堂是在1000多年中陆续完成的,但是建筑之间其空间肌理与秩序搭配非常合理,各种祠堂都能依据不同地形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巧妙地处理地形地貌、借山借水借景,让建筑与环境巧妙融为一体,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的艺术追求。游人在这里,移步换景,可以感受到十分多元的空间意象,同时,院落空间布局形式、祠堂型制十分多样,建筑装饰别具特色。祠堂建筑的装饰上,也充分体现出向善、崇德、敬祖、忠孝的文化取向,富于教化意义。
秦园,即寄畅园:为秦祠所属,面积1万余平方米,因产权系祠堂所属,保证了它近500年来园主一直为秦氏家族所控有,使该园免受园主更迭而导致的园貌变损破坏之灾。
胡园:为明邹姓愚公谷园林所遗之古园,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亭、桥、假山、池沼、花果。
慧崖小筑:在杨忠襄公祠内之后花园,为明顾荣僖之故园。
慧麓小隐:在范文正公祠内,为明谈恺之故园,园内有浚泉亭等小景。
邵宝祠园:在邵宝祠后,有湍涧野桥等多景。
王问祠园:在王问祠之后,园中有池沼石螭。
思敬堂花园:在倪祠内,有翠舫池沼假山,景色可游。
栖隐园:在朱文公祠内,为明代惠山名地之一,池亭假山,骑楼“溪山第楼”风景尤佳。
李公祠花园:改为惠山公园,内有曲桥、无梁殿,后改为公园、学校。
张巡庙后苑:园中依山就势而筑的湖石假山群。
吴太伯至德祠后花园:园内枝峰阁夏景。
留耕草堂:为杨四褒祠之后花园,假山造景,亭台阁榭,清幽雅致。
思园:在唐祠后,有莲池假山。
王恩绶祠东花园:台阁池沼精致玲珑。
一梅园:在亷祠后,古树尚多,有一梅池及石螭等。
惠山祠堂反映了无锡在明、清以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锡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是中国农耕经济或耕读文化,向近代工商经济或工业文明发展过渡的特殊条件下、在无锡惠山这个特定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里,所形成的特殊的祠堂建筑文化的产物。
惠山古镇这些风格各异的祠堂建筑,包涵着极其丰富的建筑历史文化和宗祠、谱谍文化内涵。惠山古镇祠堂群中所产生的祠堂文化是进行爱家、爱族、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折射出浓郁的吴地文化特色、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是研究和发掘吴文化的宝库,也是研究传统建筑文化好的实体依据。
2006年5月25日,惠山镇祠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的118座祠堂,涉及姓氏80个,所涉祀主多达180余位,其中有先秦时期开辟吴地的先贤泰伯,有各朝各代宰相级人物,如战国时期的黄歇(春申君),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鏐;唐代宰相李绅,陆贽、王旦,宋代司马光、范仲淹、李纲,清代的嵇曾筠、嵇璜、李鸿章等;著名文人、理学家有周敦颐、张载、朱熹等;著名书画家有倪云林、王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