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墓葬。1966年实测时有古墓葬11 300座,大多为中国东北古代高句丽民族于公元3~7世纪留下的遗存。墓群现划分7个墓区,自东而西为长川墓区、下解放墓区、禹山墓区、山城下墓区、万宝汀墓区、七星山墓区、麻线墓区。墓葬大体可分为石坟和土坟两大类。相对而言,石坟年代较早,是高句丽人固有的埋葬方式;土坟年代稍晚,既有高句丽人接受汉文化影响后形成的,也有在高句丽居住的其他民族的墓葬。石坟可分为积石墓、方坛积石墓、阶坛积石墓和阶坛石室墓;土坟可分为封土石室墓、方坛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成行,其中不乏营造宏大的王陵。重要的有将军坟、太王陵、千秋墓等。墓群中还发现30余座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墓,主要有舞俑墓、三室墓、冉牟墓、长川1号墓、五盔坟4、5号墓等。高句丽采石场是高句丽大型建筑石材的主要来源地。洞沟古墓群分布广大,内涵丰富,堪称高句丽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对于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古代东北疆域史和东北亚文明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发掘墓葬l000余座,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许多重要墓葬曾经维修,还为著名的好太王碑新修建了碑亭。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集安洞沟古墓群位于吉林集安县境内,因有老岭山脉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境,且河流纵横,景色宜人,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同时,这里也是吉林省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洞沟古墓群分布在群山环绕的洞沟平原区,这里有高句丽国建国700多年间遗留下来的墓葬达1万余座,仅现存较为完好的就有7160座之多。这些古墓群分布的范围极广,绵延几十里,加之墓类繁多,内涵博大精深,不愧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古墓群之冠。
洞沟古墓群可分为石墓与土墓两类。石墓有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墓。其中,积石墓现今保存下来的有1700余座,约占整个古墓的四分之一。在整个墓群中为雄伟壮观的便是公元4世纪中叶高句丽的王陵以及显臣之墓,它们均是方坛阶梯积石墓,现存的有400座。它边长85米,现高15米,占地约10亩,石墓虽已坍塌,但仍可见许多的字砖残段,如"千秋万岁永固"等,此墓为高句丽大的王陵。此外,将军墓是古墓群中保存为完好的方坛阶梯石墓,亦是构筑严谨精良,被世人誉为"东方金字塔"的古代高句丽石造建筑的典范。墓的底面积有960平方米,墓高12米半,由1100多块巨型花岗岩石条堆垒砌筑而成。其中,仅小的护坟石就有15吨重,经专家测定,这些石材均采自于40里外的老岭山绿水桥。如此繁重的石料运输在古代是如何完成的,至今仍是个谜团。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骸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
1961年国务院公布洞沟古墓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1966年统计,古墓总数为 11300座,今存7160座。按照构筑用材和形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作石墓和土墓两类。石墓年代较早,包括有:①纯以石块堆积,仅在上部作有小圹的积石墓,约出现于高句丽建国之前,沿用时间较长;②在积石墓四周以大石块或石条垒砌方坛的方坛积石墓,这种墓是紧接着积石墓出现的,沿袭时间也相当长;③把方坛积石墓的方坛筑成2~5级的阶坛积石墓,约出现于3~4世纪;④在阶坛积石墓基础上,改石圹为墓室的阶坛积石墓,这种墓一般相当宏伟,四周有倚护加固的巨大护坟石,修砌工整,施工精细,但数量并不多,有的坟垄上还发现有瓦砾、瓦当和铭文砖,应属 4世纪中叶至 5世纪初王公贵胄的陵寝,其中驰名的有故国壤王陵“千秋墓”、“太王陵”和长寿王陵“将军坟”等;⑤有的石室规模不大,四周不可能砌出阶坛形状,亦无护坟石,被称为封石洞室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墓葬多在山麓,是高句丽石墓演进的契机,石墓的演进过程大抵反映着高句丽人为防止古墓石材滑坡的不懈努力过程和建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土墓年代较晚,墓室以石材砌筑,外封黄土,大致出现于 4世纪,至 5世纪以后成为高句丽墓葬的主流。土墓有封土石室墓和封土洞室墓两种。封土石室墓多有截尖方锥形的丰隆封土和筑有藻井的宽敞墓室,个别封土基部还有石砌的方坛或阶坛;封土洞室墓构筑简单,设有藻井,年代稍晚,可晚至渤海时期。
相差悬殊,太王陵、千秋墓、临江墓、西大墓等石墓周长均在 200米以上;土墓一般稍小,但个别如五盔坟2号墓,周长也可达200米。不同形制,不同规模的墓葬,分别反映着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墓葬特点。
已发现的壁画古墓近20座,其中重要的有角觝墓、舞踊墓、马槽墓、麻线沟 1号墓、三室墓、万宝汀1368号墓、禹山下41号墓、山城下 332号墓、环纹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和 5号墓等 洞沟古墓群
,多属封土石室墓。阶坛石室墓仅在禹山下1041号墓中发现壁画,在折天井墓墓室中发现过壁画残迹。4~5世纪的前期壁画均绘于墓室的石灰壁上,主要描绘高句丽社会风俗和贵族生活,有饮宴、狩猎、出行、战争、歌舞、角觝、百戏等场景。藻井上或绘伎乐天人和星象,或绘云草、莲花等图案,风格淳朴。6世纪以后的壁画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为主题,以凝重流畅的线条、浓艳绚丽的色彩直接绘于修琢平整的石壁上,藻井部分则绘神话人物、伎乐天人和日月星象,个别壁画还用鎏金铜饰和绿松石点缀,表现了富丽豪华、金碧辉映的艺术追求。
墓群中的冉牟墓保存有一篇墨书题记,正文79行,每行10字,纵横间以界格,另有题首2行,全文约800多字,惜已严重漫漶,可辨识者约 350余字。题记从左至右竖行隶书,有魏晋南北朝写经书法风格,工整流畅。根据题记可知墓主人冉牟,先祖追随高句丽始祖邹牟,官至大兄。题记是受冉牟先世官恩的奴客牟头娄为主人撰写的,记述了高句丽建国神话牟头娄受派遣去北夫余供职等事,涉及高句丽职官制度、人身隶属关系、社会阶层等级等情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尽管几乎所有古墓都曾遭盗掘,多年来的清理发掘工作仍然为了解高句丽葬俗积累了丰富的资料。高句丽前期的积石墓、方坛积石墓和阶坛积石墓的石圹,经常发现烧熔的石块和烧骨,说明在这个阶段火葬相当盛行;这些墓葬往往自山坡至山麓排列有序,有的墓葬后壁即利用上坡先期墓葬的前壁,一座连一座成串地进行埋葬,这种现象反映了高句丽前期的族葬制度;另外,大型阶坛石室墓和封土石室墓北侧,往往有4~5座东西排列规模稍小的陪坟,似乎意味着高句丽王族有陪葬的风习。多年来,洞沟墓群中发掘、征集采集的文物达数千件,包括有金、银、铜、铁、铅、鎏金、陶、釉陶、瓷、玉、石、漆、木、丝、麻等各种质料制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马具和装饰品等,为研究高句丽考古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洞沟古墓群在东北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政府高度重视,1958年成立了专门文物保护机构。1965年对墓群进行全面著录和测绘,树立标志,在重点墓葬周围加修围墙或围栏,并对壁画作了化学封护。
公元5世纪后,建筑庞大,耗财伤民的石筑墓室逐渐被构筑精巧的土墓所替代。高句丽民族素有厚葬的习俗,因此这些古墓群中均藏有大量的古代文物。现已挖掘出的有价值的葬藏文物就有数千件。此外,除了洞沟古墓群外,高句丽国骸遗留下来许多的文化遗迹,较为有名的如:关马山城、丸都山城、霸王朝山城等,俱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