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时期,叶县一带属于应国。
春秋早期,应国被楚国灭掉,叶县成为楚国版图。
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许为楚之属国,国小而近郑,常被郑国侵扰。许国国君许灵公罔惧郑国入侵而请迁于楚,是年十一月初三,楚公子申迁许于叶,把叶邑(今叶邑镇旧县村)作为国都。
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楚封沈诸梁(字子高)于叶邑,号为“叶公”。叶公治叶期间,率叶民修筑东西二陂,灌溉农田,惠及今世。遗址尚存。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孔子自蔡至叶,叶公(沈诸梁)问政于孔子。留下了溺车、晒书台、揽车李、问政处、问津古渡等遗迹。
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军与汉军在昆阳(今叶县)展开决战。王莽军大溃北逃,汉军大胜。
叶邑故城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500米。发现有城垣。城外分布有多处东周时期墓群。
叶邑故城,城内中心街南北长约2.5公里,以青石和红石铺路,街道狭窄,有纵三横三六条主要道路。该城西部及南北部城郭遗址明显,周长约9公里,高约5.5米,墙体夯土层次分明。但叶邑故城城墙历经千年风雪侵蚀及雨水、河流冲刷和现代生产生活的破坏,其墙体已经多处出现流失。
叶邑故城地面城垣已毁,散存少量遗物,采集有陶片、砖瓦残块等,周围分布有墓葬。
距叶邑城址较近处的常庄村3座墓均为楚国墓,出土器物包括青铜器、木器、陶器、玉器、铅器、车马等,其中不乏国内精品。常庄村4号墓为春秋时期许国国君许宁公(许灵公)之墓,其出土的编钟、青铜三戈戟、钺戟等均为中国目前发现的文物精品。
2018年3月,考古人员在“双冢子”墓地发掘有剑、戈、鐏、镜、车马器等青铜器,以及陶鼎、陶壶、陶兽、琉璃珠等。
许国墓群是研究中国东周许国文化的重要实物例证,对于研究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以及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及科技史均有重要价值。
许国国君许灵公之墓出土的编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由纽钟、甬钟、铸钟三组成套的一套,这套编钟一反古乐的五音规范,包含了七个音阶,这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有着重要价值。该墓的发掘填补了中国东周时期考古学的空白,证明叶邑城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发掘出的战国早期楚国墓,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墓葬制度及与中原地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时期,楚国曾以叶邑封沈诸梁,并赐予叶姓,史称“叶公”。叶氏由此起源,叶县故为天下沈姓、叶姓根之所在。自2000年重阳节以来,不断有叶氏后裔从世界各地到叶县寻根问祖、投资发展。
叶公(沈诸梁)在叶邑修建东、西二坡,西坡方圆二里,东坡东西长十里,南北宽七里。一为蓄水排涝,一为引水灌田,因势利导,比战国时期的郑国渠早200多年,今坝基及遗迹尚存,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叶邑故城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2月30日,根据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河南省建设厅发布的文件,调整和公布了叶邑故城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以旧县村十字街口为坐标,向东970米至烧车河东150米处;向西850米至西城墙遗址外150米处;向南1550米至南石桥外150米处;向北1380米至北城墙遗址外1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由保护范围向南1000米,向东1000米,向西1000米,向北1000米至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