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
在鄂城寺旧址中轴线上,现存的清代建筑山门、前殿、中殿各3间,两侧有东西廊房各3间,均为清代硬山建筑。寺内寺西侧门两边还有宋代元符二年雕刻的石狮一对,雕工精湛,形象生动。明清碑碣多方。相传鄂城寺昔日是个香火旺盛之处。据载,佛教东晋永昌年间传入南阳,隋代佛教发展较快,仁寿四年(604年)和大业十三年(617年),今淅川县法相寺、今卧龙区鄂城寺塔先后兴建。元朝末期,南阳佛教在全国佛教貌似兴盛的状况下,几乎频于毁灭,除香严寺规模依旧外,鄂城寺、丹霞寺、弥陀寺、观音寺文殊寺、地藏寺等南阳名刹皆被毁于一旦。
景观
石桥镇针对国宝鄂城寺塔的保护已经出台了相关修复方案,并且南阳已经在构建南水北调文化长廊的规划中,将把鄂城寺塔、香严寺、福圣寺塔等形成宗教文化旅游区,我们希望看到这些设想尽快变成现实,让名刹鄂城寺塔早日重现昔日瑰丽的风貌。根据寺内碑刻和历史文献的记载,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为七层仿平面六边形,高七层、通高18.88米,通体用青砖平砌。塔底层西面券门可通塔心室。鄂城寺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成抛物线形,建筑雄伟,造型俊秀。附属古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各三间,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清代硬山建筑。另有宋代元符二年(1099年)所制石狮二尊,刀法遒劲,线条简练,造型雄浑。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要实例,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其第二层塔壁还在各面各嵌砌了八块砖雕佛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随着高中的城市化,鄂城寺将逐步从高中剥离出来,通过注入民间资体等方法,鄂城寺及塔将会重现昔日香火鼎盛的场面。
历史
张衡故里石桥鄂城寺塔和张衡锁蛟井,入冬时节,雨夹着雪淅淅沥沥地下着,笔者慕名来到东汉科圣张衡的故里、中国月季之乡——卧龙区石桥镇。当地人介绍说,石桥人杰地灵,文物荟萃,景色秀美,这里不仅孕育了张衡这样一位旷世伟人,还有朱佑、张堪、张辅等历史名人达士。如今在古镇内罗列着张衡墓、鄂城遗址、宋代石狮、“过街槐”、平子读书台、神道碑、山陕石刻等文物古迹,有“十步一景”的美誉。在这里观赏各色的月季花,瞻仰张衡幕,再去看看有着“宛北钟灵”美称的鄂城寺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石桥镇又怎么叫鄂城呢?这里是黄帝儿子姤姓后裔鄂部落故地,夏、商、周鄂侯国中心。因其地处南阳、南召、方城三县交界,又东临白河,水旱码头,商贾云集,成为宛北最大农副产品集散地,在当地素有“银石桥”之称。 据《河南省志》记载:“鄂城寺塔位于南阳县(今卧龙区)北25公里石桥镇鄂城寺内。”鄂城寺塔又称隋塔,东临白河,西与张衡墓相邻,鄂城寺塔始建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塔平面呈六边形,基边长8米,塔身7级,高23米,通体用青砖平砌而成,据考证,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夏村,西边的张衡高中内,原是一座叫鄂城寺的千年古刹,鄂城寺塔下有一水井,此井深不可测,井水与周围河水同消涨,井内出铁链无数条栓于井边!传说井内有被科圣张衡用定水神链锁着的清泠渊水神,清泠水龙蛟,这就是流传千年的石桥张衡锁蛟井的故事!1949年以前,曾有人想将铁链拉出一看究竟,但后来拉至一半井中便水花滚滚,猿鸣声频发,腥臭无比,井水渗红,地动塔摇,当时有人说此物一出天塌地陷,洪水泛滥,祸国殃民!遂当即将铁链放入井中,1949新中国成立后,十年文革中,南阳县的一群小红卫兵曾想一看究竟,结果拉至一半时猿鸣声起,。。。最后仓皇离去。为防祸害政府全面封锁此锁蛟井一切信息,并用一磨盘大圆石盖住井口! 宋代鄂城寺塔重新修葺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第四至七级是解放后的仿楼阁式建筑,塔底层西面有券门可通塔心室,门上嵌一石碑,塔心室亦为六边形。塔体逐层收减高度及边长,整个塔身略呈抛物线形,第二层六面壁上各嵌砖雕佛像8尊,塔顶已毁。建筑雄伟,造型俊秀。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要实例。日前,鄂城寺塔已成功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昔日的香火延绵的鄂城寺早已风光不再,这里变成了飘着书香的南阳市十一中(原张衡高中)校园。由于学校房屋不足,寺内存留的廊房和庙宇成了老师学生暂时的宿舍,鄂城寺前殿大门里面堆放了学校后勤用的扫把等之类的东西。东边鄂城寺塔的塔门也被锈迹斑斑的铁门封死,从铁门望进去,里面也照样堆满了杂物。眼下,这样的保护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一个学校来讲,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已经很不容易,还要为保护这个鄂城寺塔出钱出力,确实也很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