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村北,连昌河畔,汉山脚下的连昌宫遗址上。五花寺其余建筑已不存在,仅余此塔。五花寺塔实际修造年代不详,《宜阳县志》记载其为“唐基宋塔”,专家推测,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部分唐代建筑材料。2013年,五花寺塔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花寺塔矗立在连昌河西岸,是黄河流域现存古老的砖砌佛塔,在建筑、绘画、雕塑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塔起九级,高十一丈九尺九寸,青砖结构,八角密檐。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一二层以上,每层皆先用条砖一层出线,线上置斜砖,其上以叠塑十二层为檐,出际在1米左右,在一、三、四、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门两侧装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形象肃穆。这种装饰在一般塔上十分罕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这座砖石结构、八角密檐式的古塔,底部周长31米,塔体外部下层以石条筑砌。每层斜角处向外伸出一根木头,古代挂有铃铛,可惜木头已经朽了,铃铛早已不在,“风吹铃铛响”只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塔的第一层、第三层、第四层、第六层正南面均设有假门,第二层为真门。门两侧装饰着砖刻浮雕力士或菩萨画像,刀法洗练,线条流畅。
据三乡东村的村民介绍,当初的五花寺规模比较大,寺院山门和少林寺的山门造型一样。建国后,在扒庙建校和搞水利基本建设运动中,五花寺被拆毁了,现在五花寺其他建筑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古塔。五花寺塔的建造年代,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宜阳县志》只有四个字的记载,“唐基宋塔”。
宗教界人士和建筑学者认定它为宋代建筑,主要依据是塔中使用了卧木(也叫横木,夹杂在青砖结构中,起固定和部分支撑作用),而这种建筑技术在宋代之前没有出现过。他推测,五花寺塔是宋代建筑无疑,但在建造过程中,它很可能使用了部分唐代的建筑材料,因为五花寺塔就是建在唐代连昌宫遗址上的。
为了有效保护这一“国保”,宜阳县在2010年曾专门做过测绘,对五花寺塔进行保护性修复(主要是纠正倾斜)。现在,包括五花寺塔在内的汉山文化园正在建设,五花寺塔将得到更有力的保护。“汉山文化园占地2300亩,包括五花寺塔和塔东北面的李贺文化园、汉光武帝刘秀庙,还要再建念佛堂等建筑。”
五花寺塔是为了盛放僧人舍利而修建的佛塔。在三乡镇当地,相传着一段话:“身上的东西被盗了,后来追回来,为防止被盗,建个东西把它埋在塔下。上述句子是典型的佛经用语,“身上的东西”是指的就是佛骨舍利。
五花寺塔名字取自达摩祖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原因是当地流传,达摩祖师曾游历洛阳,东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卒于洛滨,葬熊耳山,即现在的宜阳县。
俗言云:“三乡有一塔,离天丈七八。”五花寺塔雅致古朴,威武挺拔,屹立在连昌河畔,势遏行云。丽日晴空,巍然壮观,若云蒸雾裹,另有风韵。历代名人权贵,文人学士,常常到此游玩,留下许多诗文。当代作家李准1984年游历此地,提笔写下:“古塔笼烟水,山势寂寞雄,人说光武庙,昔日连昌宫”的诗句,并在塔下留影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