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洛阳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简介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高22米。 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四周原有神墙护围,其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 。门外土阙尚存。南神门外10米有立狮一对,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与此同,唯改为坐狮。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
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它是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历史考证
恭陵的主人是孝敬皇帝李弘(652-675),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675年暴死。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 不过一般都称为太子弘。
《唐代帝王陵墓》(有改动):恭陵是初唐“号墓为陵”规制下一处完整的实例。陵园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长宽均为440米。陵园内有大、小二冢,大冢居陵园中部偏西,葬李弘,俗称太子冢;小冢在大冢东北隅,葬太子妃裴氏即哀皇后,俗称娘娘冢。两冢的位置正处于陵园正中。同茔而不同墓。恭陵两冢都呈长方覆斗形,现存太子冢底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30米;顶部东西46米,南北50米,残高22米。
据钻探可知:太子冢封土经千余年风雨侵蚀和人为垦植,每边均被损掉10余米,原封土底部的长度应在160-180米之间。恭陵陵冢封土堆为高粘度红褐色生土夯筑而成,坚硬密实,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其高度仅损失5米左右(这是按照汉长陵高九丈,唐天子礼依汉长陵故事得来的)。皇后冢距太子冢约50米,现存形状已很不规整,底部方锥形,长宽均50米,上半部呈圆形,残高13米。恭陵陵种四周原夯筑围墙,每面围墙的中部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
门外筑双阙,四隅角筑角楼。今查围墙已夷为平地,现存墙基宽仅1米。四隅角楼遗址残存,高约3-4米,长、宽10余米,原基部垒砌条石被农民移作它用。门前双阙以北门保存较好,长23米、宽20米,两阙相距30米。陵园南神门实测宽度为30米,门阙之外10米处有立狮,左右分列,相距54米。其余三门情况与此略同,惟改立狮为蹲狮。在南神门内没有发现建筑遗存,门外双阙之南设有御道,其两侧列置大型石刻。
主要景点
恭陵陵园现存石像生18件和石碑1通。除陵园东、西、北三门外各有石狮1对外,其余12件均列置在南神门外的神道两侧,东西两列相距50米。自南而北依次为:
石望柱
石望柱1对,距南神门300米,通高约6.50米,由基座、柱身和莲花顶三部分构成。基座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东西2.14米,南北2.30米,裸露地面高0.9米;上层东西1.58米,南北1.7米,高0.8米。其上雕置覆盆莲花础,高0.12米,直径1.5米。莲花础上竖八棱形石柱,高3.75米,径0.85米,各面向上收刹,素面无纹。柱顶压八边形顶盖,上置仰莲托摩尼珠。
天马
天马1对,位于石望柱北92米处。唐代陵墓前设置天马以恭陵为首。天马高2.4米,置于双层石座上。下层长2.65米,宽1.95米,高0.76米;上层长2.21米,宽1.01米,高0.41米;底板长2.1米,宽0.86米,厚0.2米。天马四肢及垂尾与底板相连,腹下镂空。通高3.57米。天马昂首站立,肌丰骨健,头顶鬃毛竖立,颈侧鬃毛斜披,前肢两侧刻卷云纹羽翼,神秘祥瑞之感跃然天地间。
石人
石人3对,第一对位于天马北43米处,石人南北之间相距32米。恭陵石人高2.73-3.30米,一贯服饰与咸阳杨氏顺陵的石人大体相同。头戴平巾帻冠,身穿宽袖袍,内著长裙,外着裲裆,腰束宽带,足蹬云头靴,双手握剑举于胸前,挺胸侍立于仰覆莲花座上,其下为方形基座,长1.5-1.53米,宽1.50-1.56米,高0.56-0.90米,莲台高0.30-0.44米。从装束来看,应为中郎将之职。
石立狮
将军墓前是坐立的石狮子石人之北为石立狮1对,位于陵园南神门外双阙南10米处,左右分置,相距54米。两狮皆面南而立,略呈奔跃之态。东边雄狮高2.64米,狮头较大,昂首前视,小耳,犬齿外露,下颚三绺须毛,颈后鬃毛卷曲成螺状,胸肌丰健,前肢略直立,后肢略屈作前驱状,两腿间有明显的性别标志,长尾向右甩出达于腹部,四肢与石板相连,腹下镂空。西边雌狮高2.40米,形体与雄狮基本相同,惟长尾向左甩出,腿际间无性别标志。石狮基座分两层,下层长2.76米,宽1.75米,高0.45米;上层长2.22米,宽1.34米,高0.55米;石板长2.01米,宽0.98米,厚0.27米。帝陵四门置石狮始于恭陵。
睿德纪碑
睿德纪碑1通,位于东列南数第一、二石人之间。通高7.23米,碑身高6.03米,宽1.94米,厚0.65米;碑座高1.20米,宽2.70米,厚1.90米。碑额刻飞白书“孝敬皇帝睿德之纪”八字;碑文楷书,自右至左竖排33行,每行82-89字不等,全文2000余字。由于年代久远,碑文大部分已漫漶不清。碑文内容在《全唐文》、《金石萃编》等文献中录有大约1700余字。
石像生
石蜡
现存石像生中,有三对蹲狮,分置陵园东、西、北三门之外,其神态、形状、大小均基本一致。蹲狮高2.30米,昂首前视,前肢斜撑,头颈鬃毛卷曲,颚下三绺须毛,长尾甩于左腋下,形态雄劲,造型逼真。狮皆蹲踞于三层长方石座上,上层础座与狮相连,长1.89米,宽1.17米,高0.25米;中层基座长2.07米,宽1.35米,高0.70米;下层基座长2.60米,宽1.75米,高1.0米。在北神门外东侧蹲狮左臀部有宋人到此一游的题记。
恭陵石雕
《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恭陵石雕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造型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
翁仲均立于仰覆莲座之上,弥足珍贵,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为唐石刻艺术瑰宝。恭陵是中原地区保存较好的帝陵,是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交通信息
坐洛阳到巩义的长途车、在顾县下车,下车后有许多包车能送人到唐恭陵。进大门向北即是神道,神道两侧设石象生,由南往北依次是华表一对、飞马一对、翁仲三对、立狮一对,东侧第一、二翁仲之间有一6米多的高大石碑。后方为太子李弘和太子妃的坟冢。
猝死之谜
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之长子。公元675年,李弘随高宗、武则天游幸东都时暴卒,年仅24岁,后被高宗追谥为“孝敬皇帝”,葬于恭陵。有人说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杀的,也有人说他是因病去世的。李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李弘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二度入宫后怀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来历。隋末唐初,在道教民众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说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武则天把头胎儿子取名为李弘,无疑对这个孩子寄托甚厚。
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经过兵不血刃的宫廷斗争,武则天终于被立为皇后。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是立太子。皇后之子乃为嫡子,按照礼法中“有嫡立嫡,无嫡才可立长”的原则,年仅4岁的李弘被册封为太子。
李弘自小仁孝谦谨,聪明好学,处事果断。李弘曾经向当时的名儒郭瑜学习儒经。有一次,在读到《春秋左氏传》中的楚世子商臣弑君的故事时,李弘不禁掩书叹曰:“这种事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而儒经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为什么要记载这种事?”郭瑜答:“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褒贬善恶,用以劝世或告诫,因此记下商臣的恶行,让后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事。”李弘说:“不是说这种事不能流传,而是我不忍知道,让我改读别的书吧。”郭瑜说:“殿下资质敏睿,既然不忍闻听这些凶事,臣听说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过于精通于礼。不懂礼则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视此道。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么请殿下就改读礼记吧。”李弘接受了这个提议,开始刻苦攻读《礼记》。
高宗和武则天在李弘少小时即让他参与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监国。由于李弘为人忠厚,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头痛病日益加重,这给武则天提供了参与政务的更大空间。据史书载,高宗非常信任武则天的政治判断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则天处理。
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李弘死于肺结核。《旧唐书》持的是“病死说”,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为太子之死撰写了悼念文字,其中说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弘刚当太子就得了肺痨(即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体稍好时传位于他,不料太子一听,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
陪葬情况
《新唐书》记载:“之一: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庭,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鸩杀弘;之二:四月辛巳,天后杀周王显妃赵氏……巳亥天后杀皇太子,五月戊申,追号皇太子为孝敬皇帝……八月庚寅,葬孝敬皇帝于恭陵。”李弘虽死于非命,丧事却极其隆重,“制度尽用天子礼”,唯有厚葬不足以减轻高宗的悲痛、武则天的愧疚。民间传说,由于殉葬的珠宝太多太好,唯恐被盗,所以,派军队将士从洛河取沙堆成一座山岭(当时陵墓要比现 在高许多),表面再用泥封固,若有盗墓者必被流沙活埋。所以,从考古意义上说,恭陵和乾陵一样,至今完好无损。倒是太子妃墓于1998年2月被盗,所幸此案已破,追回的精美文物尤其是一批蓝釉陶器极为珍贵罕见。
文物盗窃
河南是文物之乡,地上地下文物古迹众多,素有天然博物馆之称。这一切都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本应属于国家,可是这些非常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却引起了某些不法之徒的私欲,他们只图个人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98年,河南偃师公安局胜利破获一起特大文物盗窃案--唐恭陵文物盗窃案,并查处了一个盗窃、买卖文物一条龙的罪犯团伙。唐恭陵,武则天长子弘的陵地,此次失窃的是弘的一个妃子的墓地。98年春节前后,当地的一个农民发现墓地被炸开,古墓失窃。偃师公安局迅速组织侦破,发现这是一个早有预谋的专业盗窃团伙干的。此后,20多天案件便大获全胜,并挖出了在深圳、澳门的文物盗窃团成员。本片将跟踪案件的发生经过,以纪实的手法报道偃师公安局在破获这起案件中所付出辛苦和努力,表现了人民警察为保卫人民的安全、国家的财产不受侵犯与犯罪分子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出土文物
蓝釉双耳壶
清新的纯蓝釉瓷器 唐三彩是一种彩釉陶器,黄绿蓝三色,自然调渲流淌,互相浸润,色彩斑斓,晶莹剔透,使人观之赏心悦目。但除三彩器外,仅施黄、绿、白、蓝、红、淡青和黑等单色釉者,也清新自然,颇具特色。七十年代在巩义市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中,就出土少量的单色釉陶器,这种纯蓝釉陶器在唐代较为少见,恭陵出土的这件纯蓝釉双耳壶可能就是巩义三彩窑之单色釉产品。
唐代流行的双龙耳壶 双龙耳壶是时代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器物,主要流行于唐代,其前身可能是源自三国以来一直流行的鸡首壶。此类双龙耳壶发现不多,主要集中在西安和洛阳两个唐王朝时期最为繁盛的京畿之地。
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 此壶1998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乡唐代恭陵哀皇后墓中。盘口,细长颈,溜肩,肩部有两个细长弯曲状龙柄,龙嘴衔盘口,鼓腹,下腹急收,小平底。蓝釉,不匀,有露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