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丘浚故居位于金花路三巷9号,院门口悬挂着由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书法家罗哲文题写的四个大字“丘浚故居”。金黄色的字体在黑底的反衬下熠熠生辉。丘浚(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谥文庄,学者称其为琼台先生。
丘浚故居位于金花路三巷9号,院门口悬挂着由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筑专家、书法家罗哲文题写的四个大字“丘浚故居”。金黄色的字体在黑底的反衬下熠熠生辉。
丘浚(1421—1495),字仲深,号深庵,谥文庄,学者称其为琼台先生。明永乐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出生于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曾祖父丘均禄,原籍福建省晋江县,被元帅府派遣来海南落籍琼山,祖父丘普是位良医,生丘传,丘传出丘源、丘浚二子,丘浚为次子,他七岁丧父,靠祖父丘普与母李氏抚养长大。他自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 明正统九年(1444),23岁的丘浚中举。景泰五年(1454),丘浚33岁登进士,置二甲第一,授翰林,庶吉土。明弘治八年(1495),丘浚74岁病卒于北京。赐御葬于府城郡城西八里水头村五龙池之原,赐建专祠祀于乡。 丘浚是明氏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理学家。他学富五车,著述等身,学识渊博,为岭南“一代文宗”。他虽仕至“位极人臣”,但为官清廉,被誉为数百年间岭南最杰出的四人物之一,海南千年始笃生,与同朝代的海瑞被称为“海南双璧”。 丘浚故居现存“可继堂”和前堂两进,前堂面阔3间,进深4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通高4米,可维堂面阔3间,进深13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 丘浚于明永乐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于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曾为多进式院落,规模最大时有“丘民十八屋”之说。 据说,当丘浚7岁,其兄丘源9岁时,父亲丘传去世,年幼的兄弟靠祖父丘普抚养。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独子,双孙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写了“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的联句挂于楣两边。丘浚成名后,追念乃祖对他们兄弟的期望,写了一篇《可继堂记》这篇记文,充满了丘浚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对后辈殷切期待的激情。从此,可继堂名扬天下,余韵至今。 丘浚在世时,下田村(金花村)常常车来轿往,地方官员以及抵琼显要时有拜访。丘浚谢世后乃至清代,可继堂风光不衰,故居门外的华表,朝廷旌建丘母李太夫人牌坊,吸引众多行人观瞻,可继堂成为金花村乃至海南人的骄傲。
民国以来,海南政局动荡,战火不息,丘浚后人四处谋生,其故居呈现衰败气象。解放后,府城地区人口逐渐增多,昔日丘宅门前宽阔的空地,已被居民住房所覆盖。华表和牌坊已荡然无存,丘浚遗物,包括皇上恩赐的龙碗、玉簪、朝笏、文稿,墨迹、绘像等,也已不知去向。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丘浚故居已破败不堪。1994年6月,琼山市人民政府对丘浚故居投资130多万元按现存原貌进行修葺,1996年修葺一新的丘浚故居免费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1996年,丘浚故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葱绿。进院门,院内栽种着人参果,枝繁叶茂。可继堂两边有副门题:可继堂中承德泽,尚书万里传字香。可继堂神案上供俸着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内摆着4张太师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着精美的图案,技艺精湛。可继堂前,一棵结满石榴果的石榴树下满地落果他的祖先是福建泉洲晋江县人,元末海南为官,由于战乱不得归,落籍府城下田村。他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曾位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他毕生致力于治学,著作甚多,一生“以文学大名负天下重望”撰有《寰宇通志》》《史世正纲》、《琼台类稿》等书,尤以《大学衍义纲》著称于世。 其故居位于琼山市府城金花村,建于明洪武年间,共有前后两进,有前庭、中院、可继堂,现存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实际使用面积675平方米),是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内有邱公塑像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丘浚故居游记
一个落雨迟暮的黄昏,一条曲折狭小的里巷,几片残砖断瓦,从我最初走进金花村的时候,就滤成了留声机上的黑白老唱片。小巷很窄,青石板路的缝隙里饱含记忆,往复之中就把丘浚一生的时光敛了进去。
金花村不大,一条巷弄曲折往复,东边为头,西边为尾,村东头的喧嚣撒落了也就传到西头去,而西头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它们似乎与金花村毫不相干。海南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人物,丘浚和海瑞,全都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丘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身居宰辅高位,晚年却屡屡要求弃官归乡。在屡请未得的情况下,他只能以吟诗聊解思乡之苦:“有人问我家居处,朱桔金花满下田。”金花村大概由此得名。丘浚逝后,赐谥“文庄”。而“忠介”则是海瑞的谥号。而“一里三贤”中的另一名士许子伟,从南京扶棺送海瑞归葬海南的路上,一定在许多的夜里,梦见过丘浚站在朱桔金花满目的村口向他微笑。
丘浚第22代子孙告诉记者,由于缺少保护,丘浚故居许多原貌都已破败不堪了。
丘浚第22代子孙告诉记者,由于缺少保护,丘浚故居许多原貌都已破败不堪了。
到丘浚故居时,雨点大了起来,铁门紧闭,锈了的锁圈在两扇门的正中微微有些晃动,是风。雨点扣击着铁门,发出沉闷的声响,在这空寂无人的小巷里,显得寂寞而苍凉。墙北有个小木门,原有的颜色已经褪落,灰黑的木屑里,时间在一层一层地剥离。
扣问许久,终于听到里头有走动的脚步声。开门的人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转身离去。我匆忙回应了一个微笑,对着守门人的背影,我突然感觉深沉而忧伤。
丘浚故居建于明洪武二年,是丘浚出生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地方。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原为三进四合院建筑,由前堂、可继堂、藏书石屋等组成,但现仅存有前堂和可继堂。前院青石甬道的尽头是前堂,两侧各有厢房。传说丘浚就出生在前堂左厢房里。而今的左厢房,破败凌乱,破裂的地板上突出一堆堆黄土,一张现代木床上堆满了杂物。转身到后院,院里左右各种一株金桔,果实坠在枝头,尚未成熟。儿时的丘浚,当年就在这院中的金桔树下读书玩耍罢,绕着金桔树奔跑的场景与“可继堂”中宽袍高冠,双手持笏,神情慈祥的塑像相映成趣,历史往往就定格在这样的镜头里。无需动感和激情,只有那似断似续的声音不绝如缕。雨点从檐前斑驳的瓦间滴落,一滴一滴地渗入堂前的尘土中。
暮年的丘浚,终日期待回归故里。“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春天来临,他是“百计思归归未得,梦魂夜夜到庭闱”。“八月秋高露气凉,悲时感物倍思乡。”尝遍了上方珍馐,他只想念故乡的椰子和槟榔。那个美丽的海岛,始终是他心灵最后的归宿地。
离开丘浚故居时,细雨初歇,四围已是暮色渐合。铁门在我身后吱呀一声关上了。在巷口拐角处的石墩上,一位老人正在布棋,这暮色里约人对弈,也实是雅致,“有约不来过夜半”,老人若是等得无聊,也会点一蜡烛吧,“闲敲棋子落灯花”,听村头的青蛙不紧不慢地唱鸣。
历史
明永乐十九年(1421)十一月初十出生于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曾祖父丘均禄,原籍福建省晋江县,被元帅府派遣来海南落籍琼山,祖父丘普是位良医,生丘传,丘传出丘源、丘浚二子,丘浚为次子,他七岁丧父,靠祖父丘普与母李氏抚养长大。他自小聪颖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出口成章。丘浚故居现存“可继堂”和前堂两进,前堂面阔3间,进深4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通高4米,可维堂面阔3间,进深13椽,单檐硬山式简板布瓦顶。丘浚于明永乐十九年十一月初十生于故居正屋。丘浚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曾为多进式院落,规模最大时有“丘民十八屋”之说。丘浚故居庭院草木葱绿。进院门,院内栽种着人参果,枝繁叶茂。可继堂两边有副门题:可继堂中承德泽,尚书万里传字香。可继堂神案上供俸着一尊丘浚先人的金色塑像。堂内摆着4张太师椅,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着精美的图案,技艺精湛。可继堂前,一棵结满石榴果的石榴树下满地落果,使这座名人故居有种寂寥的况味。
丘浚墓坐落于海口市郊水头村北,墓庭约2500平方米。水头村原名邱邻村,因一位文人缅怀丘浚写下“文章华国金生水,庄严圣地人出头”的对联,而后更名为水头村。
丘浚墓
邱浚墓系石砌,圆顶,高6米,墓基分为6层,计有16级台阶。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间“##”(万)符号,这符号在古时代表吉祥之意。墓前立石碑一座,高约4.4米,上方刻有对舞的双龙,左右边沿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夫妻合葬)。墓碑前约2米处有石祭台置香炉、石烛台。一座颇为工雕的石牌坊上刻有“旨 理学名臣”,坊后面有二尊造型古补的石翁仲。石翁仲前约4米处有大理石碑一座,碑北面刻“普天省浩命”四字,南面刻有大明皇帝谕祭文。整个墓庭呈椭圆形,左、右、后三面围着栏杆,栏杆外围为苍翠的山坡地,一面临水塘,水塘前草地上有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墓庭园前临水塘,清泉水不断,常年水满,夏天凉爽、冬天不冷。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古朴幽雅,庄严肃穆。
布局
丘浚墓主墓石砌,圆顶,高6米,共分6层,16级台阶,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间“##”(万)符号,这符号在古时代表吉祥之意。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双龙飞舞”,两旁刻有青松、仙鹤、祥云等图案花纹。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题:‘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特赠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妣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之墓’(夫妻合葬)。主墓前有“理学名臣”石牌坊一座。墓道两旁有翁仲,石羊、石狮、石马等石刻,最前面有石华表一对。整个墓园前临清泉水塘,面对平畴沃野,后枕苍翠小丘,古朴典雅,庄严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