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屯,又称海龙囤、龙岩囤、龙岩屯,是亚洲保存完好的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中国的马丘比丘,是贵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这座古军事屯堡是中国唐宋羁縻之制和元明土司制度的产物,见证了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由羁縻之制到土司制度再到“改土归流”的演变;又是著名的“平播之役”的主战场,见证了杨氏家族统领下播州的辉煌与覆灭唐末,其蕴含和传承的文化源远流长。也因此成为贵州省五大文化名片之一,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南侧,坐北面南,是由东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防御关卡。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现残高为6.68、面阔10、进深5.75米。关顶残存柱顶石1个,铺地石1块。
位于海龙屯东面山腰北侧,坐南面北,与铜柱关是相对应的城门,互为犄角之势,是由东北进入海龙屯的第一道关口。下临溪谷,扼住上山之道,为登屯北大门,关外设有吊桥。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采用纵联砌券法垒砌,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为吊桥关。现残高为5.2、面阔6.3、进深4.2米。关顶南面垮塌,遗存石柱础1个,屯墙垮塌90%。
天梯,古称“三十六步”,长55米,坡度45度,中间踏步宽2.7米,两侧护墙各宽0.8米连接飞虎关。整个天梯建在陡峭的山梁上,是上下必经的通道。
位于海龙屯四周边缘。现存6000米左右,蜿蜒闭合,规模庞大。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扩建。有土筑城墙,有碎石废料堆砌而成的城墙,还有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推测为不同时代的遗物。
飞虎关是海龙屯的第二层险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前半部分为单通道石砌半圆拱顶石结构城门,后部系开凿自然山石而成,关内踏步及其墙壁,均在山体上直接开凿而成。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临渊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
连接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的重要军事通道,称龙虎大道,系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一条登屯通道,全长292米,宽1.5—4米,主要功能应是作为飞龙关和飞虎关之间藏兵之地。大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下临沟谷,倚崖凿壁而成;内侧凿有排水沟。既凿通了道路,又取得了筑墙和关隘所需石材,可谓一举两得。平播战役后被淹没于地下,1999年重见天日。通道岩壁现存当年修建通道时留下的钎眼遗迹,这些钎眼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时期播州生产力水平、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状况政治以及军事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历史。
飞龙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一面临渊(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关为三开间,顶上有三座大拱,两道月亮门,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是上山门户,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第一关。“飞龙关”几个大字是杨应龙亲笔题写。
朝天关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瞭望四角亭,向上连接飞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筑建有城楼。关口面阔9.18米、进深5.1米、高7.9米,坐西向东,这也是称其为“朝天关”的一个重要原因。
飞凤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用青石与石灰糯米浆错缝砌筑而成。城门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城楼,是屯东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关隘,是一组宏大建筑群,与东侧养马城遥相呼应。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三关连成一体,高低相属,互成犄角之势,构成前沿军事体系。飞凤关是个晚起的名字,它应该就是文献记载的“太平关”。关内两侧有对称的踏步上下,顶上有高大的城门楼。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带有院落的关口,关楼两翼有墙,有两进院落,正前开门二道。
宋代衙署建筑群遗址,又称“老王宫”建筑群遗址,分布在屯顶靠南侧的山梁上,坐南向北,依山退台而建,布局松散,无严格中轴线,为跌落式建筑群,具有丰富的空间效果。占地约2.5万平方米,现存台基6处,柱顶石2个,垂带石踏步2处,其余遗存多被淤泥土所淹没。1999年曾清理约1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瓦当、滴水、龙吻、板瓦、铁件等遗物。此建筑群由南宋播州第25代土司杨文建造。
新王宫是土司在战争时期的政治中心,具有衙署的功能,其格局也与同一时期的衙署比较相似,同时兼具休闲、憩息、生活等功能,有殿宇、宫室、厅堂、亭、阁、池、仓库、营房等,在飞凤关中看到的“严禁碑”上所说的“总管厅”就位于此,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
夏季:08:30-18:00
冬季:09:00-17:30
汽车:
茅草铺客运站乘坐高坪镇班车,再坐高坪镇到景区班车到达。
自驾:
兰海高速→遵义市→嘉陵江路→汇川大道→黄山路→包南线→鸣海公路→景区
海龙屯所在地遵义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地区,同贵州省的大部分地区一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3℃-18℃,雨量充沛,日照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