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崆峒山。现存建筑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
现存古建筑
崆峒山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延续发展,以及和佛教相处共存的珍贵历史见证,其营造布局因地制宜,匠心独运,层次丰富,做法考究。佛教凌空塔与道教皇城遥相呼应。单体建筑、寺庙院落与山峰景观融为一体,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具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皇城建筑群
位于马鬃山,雄踞马鬃山之巅,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7年),海拔高度2036米,为崆峒山宫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包括磨针观(飞仙阁、黑虎灵官洞、南崖宫)、十二元帅殿(三教洞、厢房、角楼)、灵官洞(牌坊、钟楼、鼓楼)、太白楼(南北厢房)、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老子八十一画壁画)、天仙宫(轩辕殿、三霄殿、厢房)等11处古建筑,规模宏大,错落有致。楼台殿宇在设计、构造、装饰和陈设方面匠心独具,被尊为古建筑艺术的瑰宝。
雷声峰建筑群
位于马鬃山东南,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 (公元963-967年),包括三官殿(山门、厢房)、玉皇楼、三星殿(圣父圣母殿)雷祖殿(九光殿石坊、眼光殿、厢房、四海龙君殿)4处古建筑,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现存建筑物中惟一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刻建筑。建筑群组景得体,取法自然,三面峭壁,地势险峻,苍松环抱,蔚为壮观,体现了宗教建筑的风格和艺术成就。
崆峒山凌空塔
位于崆峒山塔院内,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维修。塔为八角七级楼阁式空心砖塔。坐北朝南,高32米,底层周长32米,面积为554.3平方米。塔身中部有铭文“大明国承宣布政平凉府崆峒山镇宝塔一座,万历十四年五月五日吉造”。凌空塔是研究古丝绸之路佛教寺院建筑和佛教文化,崆峒文化向西传播的珍贵物证。
地势特点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势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联系,分为舒华寺、隍城和雷声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内的凌空塔,隍城内的磨针观、十二元帅殿、太白楼、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天仙宫,雷声峰的三官殿、玉皇楼、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积计23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4平方米。凌空塔为七级八面阁楼式砖塔,高30米,底层周长32米。始建于宋,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维修。老君楼位于隍城西南角,明嘉靖年间重修,建筑面积50平方米,为二室一大间转角楼,殿内壁间有明重修时金粉镶嵌彩绘太上老君八十一化图,共82帧。
文化底蕴
崆峒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显示了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进行空间组织和巧妙运用建筑体量的智慧。老君楼内的明代画作《老子八十一化图》为全国第二幸存者。建筑群所在崆峒山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与道教文化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入编国保档案
据甘肃省旅游局披露,今年以来,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档工作的要求,对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崆峒山古建筑群内的单体建筑进行了逐项梳理和建档,现建档工作基本结束。这些档案资料将报国家及省文物局,成为“国保档案”,为进一步实施崆峒山古建筑群保护项目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