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丁房阙原位于重庆市东部忠县城忠州镇人民路(现迁至白公祠内)。为东汉晚期双阙,宋代右阙倒塌后修复,明代左阙也有过大修。丁房阙为国内罕见的庙前阙。双阙相距2.46米,左阙为子母阙,右阙为单阙,左右二阙形制不一。左阙基座埋于地下,地表以上由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11块石构件组成,高6.26米,阙身为一整石,刻有浮雕,庑殿顶。右阙地面以上由9块石构件构成,高5.55米,形式大致与左阙相同,但腰檐、阙顶未刻细部。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高的双檐汉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有“汉都尉丁房”5字(现已风化)而得名。丁房阙分左、右双阙,两阙相距约2.5米、高约6米,由台基、阙身、腰檐、阙楼和顶盖等构件组成。
无铭阙俗称宝塔子,位于忠县城北8千米处的涂井乡佑溪村。建于东汉,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阙身高5.44米,共有九层,四方阔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状的石料相互攀附、叠砌而成的奇特建筑物。基础粗壮而稳重,正面雕一只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的怪兽,其上有挂、方、栏额、斗拱匹配成阙身、阙檐、阙盖。第三层和第六层角上分别镂刻着男女裸体力士,形态勇猛健美,弯腰屈膝,全身用劲,好似整个碑阙由他们抬着。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满了各种飞禽走兽。阙盖以一个象征吉祥长寿的龟形怪物作为瓦楞。无铭阙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料构件组成,总高5.85。阙基为一整石板,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边框,仅右侧面浮雕白虎,具汉代雕刻风格。
阙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层枋子,四角相交出头,枋头作叠涩处理,正面两侧枋子间雕刻裸体角神,背面两侧斜出枋头,正面居中浮雕一铺首,前肢扑伏左右。其上置斗状石块,素面。上为腰檐,刻出瓦垅、瓦当、连檐,檐椽作扇形排列。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与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铺首头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搁扁石一块,扁石上沿四边饰半联珠形线脚。再上为一斗状石块,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两朵,作鸳鸯交手状;侧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栌斗之下均有一柱,较为特殊。散斗上承栌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紧接“四阿式”阙顶,形制与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垅有较明显的搭接,大概为表明阙顶是重檐结构,脊上末见饰物。
丁房阙无铭阙 - 忠县三“国宝” 丁房阙 无铭阙 乌杨阙汉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早的地面建筑物,现在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30多个石阙。
在重庆市忠县发现的丁房阙、无铭阙和乌杨阙,是我国现存为数不多、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三处汉阙。丁房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汉阙中高的双檐汉阙,这处东汉时期的汉阙因有“汉都尉丁房”5字(现已风化)而得名。丁房阙分左、右双阙,两阙相距约2.5米、高约6米。
无铭阙,俗称“宝塔子”,这座东汉时期的汉阙位于忠县县城8公里处的一台地上。目前只发现右阙,为重檐庑殿式结构,通高5.65米。
乌杨阙发现于2001年,因发现于忠县乌杨镇而得名。这座石阙由左、右双阙组成,阙上雕刻有青龙、白虎等图案。
新石器遗址
无铭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忠县忠州镇东北8公里处的善井镇佑溪村的古驿道旁,背山面溪,沿井溪上行约1.5公里,便是中坝新石器遗址。
无铭阙由阙基、阙身、腰檐、阙楼、阙顶等九块石料构件组成,总高5.85。阙基为一整石板,阙身系一整石琢成,四面刻边框,仅右侧面浮雕白虎,具汉代雕刻风格。阙身上置一方石,四面刻出上下二层枋子,四角相交出头,枋头作叠涩处理,正面两侧枋子间雕刻裸体角神,背面两侧斜出枋头,正面居中浮雕一铺首,前肢扑伏左右。其上置斗状石块,素面。上为腰檐,刻出瓦垅、瓦当、连檐,檐椽作扇形排列。腰檐上置一方石,形制与下面方石相同,只正面石中高浮雕铺首头部,背面高浮雕出尾部,从侧面看,恰似一怪兽穿入石内露出首尾,滑稽而有趣。其上搁扁石一块,扁石上沿四边饰半联珠形线脚。再上为一斗状石块,四面浮雕斗拱。正面刻一斗二升斗拱两朵,作鸳鸯交手状;侧面刻一斗二升拱一朵;背面斗拱栌斗之下均有一柱,较为特殊。散斗上承栌斗,四角枋子嵌入散斗再向上紧接“四阿式” 阙顶,形制与腰檐基本相同,只是斜脊、瓦垅有较明显的搭接,大概为表明阙顶是重檐结构,脊上末见饰物。
无铭阙于1987年8月被风刮倒,专家赴现场维修时,在阙基与阙身结合部中,意外发现数枚压基钱,从钱文和重量看,当为东汉武帝时所造五铢。这一发现,为确定无铭阙的建造年代为东汉提供了依据。
无铭阙与丁房阙一样,同系三峡地区年代早的建筑物。其独特的造型和石雕艺术,以及久远的建造年代,使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三峡地区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