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治在今府山之上,县治在今十字街头之右,故城中有县西街,南街(原名县南街或南市大街),县后街等地名,都是以县治方位定名。府县皆有治学,县学在县学街黉序巷,古有鹿鸣书院;府学在府山西麓,故地叫府学里,建有清莲书院(又名正谊书院)。
城池始建于汉代(东汉土墙为屯兵之用,由当时驻军郑平等人首建,而非府城),现存的府城以唐代为基础,明代重修。原有六门:东称“迎和门”(今称东门);南称“礼贤门”(今称大南门,俗称通远门,又称光远门);西称“航远门”(今称大西门,俗称水亭门,又称朝京门);北称“永清门”(今称北门,俗称浮石门,又称拱宸门);东南称“清辉门”(今称小南门,俗称前湖门,又称魁星门);西南称“和平门”(今称小西门,俗称埭堰门,又称通广门)。六门之上均建楼,各为两层歇山,各门形制以水亭为例:城门墙高7.3米,厚12.37米,两侧城墙残长各为30米、20米;拱券高5.55米,宽4.88米,墙基用8层条石错缝平砌,高1.5米,上用砖平砌1.4米处起券,券顶横砌。在迎和、清辉、礼贤、永清四门外包筑月城。明代又在西北角开“西安门”。府城现存西安门、大西门、大南门、小南门、东门及小西门之半,除大西门于上世纪末重新修缮外,各门城楼已圮。城墙残存的约有2000米,残高3—5米,城外护城河基本保存,南湖、斗潭保存较好,东侧城河则有待于疏浚。1989年12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衢州府城正式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衢州府城是我国东南重镇的实物依据,是研究府城一级城池格局、规模等方面的实物标本。此外,衢州府城在选址和城台形制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城池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缩影。衢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墙和城河就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背景。
衢州府城历史悠久,明弘治《衢州府志》云:“今龟峰之城亦不知其初建。州人相传,先址土墙而已。”衢州之城建于何时,史志均无明确的记载,尚难以确定,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唐以后衢州才正式建筑了砖石城墙。明嘉靖《衢州府志》云:“唐武德四年(621)置衢州建郡治”。有郭必有城,因为自古以来城郭是相依的。唐崔耿《女楼记》云:“衢之城成于龟峰峥嵘岭上”,说得亦十分肯定。所以可以断定,衢州城墙的初建,其时当在唐武德四年建郡治之后;其址当以龟峰、峥嵘岭为中心。自此以后,城墙历经修筑、扩展,形成保留至今的古城墙。
衢州地处浙西,交通便利,自古有四省通衢之美名,此地能控鄱阳之肘腋,扼瓯闽之咽喉,连宣徽之声势,集百越之精华。这里是围棋仙境、军事要塞、文化之邦,是钱塘江上游的璀璨明珠。夏商为“扬州之域”,春秋归越,战国归楚,秦属会稽,汉属东阳,三国从吴,建制于唐,兴于宋,昌于明,盛于清。前后近两千年的发展史。
唐武德四年(621)尉(yu)迟敬德奉高宗之命分婺州(今金华)置衢州,在衢江畔建设城池,初时城中有起伏小丘数座,居高临下,适于防守,城外还有大片土地,宜作良田,供城粮草。始建城时,周边居民皆迁入城圈,并协作建城。当时军民合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竭力造城。
宋宣和三年(1121)郡守高至临,始在六门之上建设城楼,挖城内河,并开凿城壕,引乌溪江之水环之,自此衢州便有了护城河,水环北、东、南三面皆通衢江,因而船只可入航城池,进水门洞,到达城中各处,这些使衢州城防进一步完善。据清康熙《西安县志》载:“城高一丈六尺五寸,广一丈一尺,周回四千五十步。”
元至正十五年监郡伯颜忽都,沿城旧址,修复年久残败的城墙,共修五百余步,并在北门、东门、大南门和小南门外包以月城。以六门之上再建城楼,使六门焕然一新。这次建设使府城有了完备的城和池。
明天顺年间(1457-1464),曾短时间内封过朝京门(水亭门),并在城西北角文昌阁开挖西安门,自此衢州六门就有了第七个门,此后明清时期又修葺城垣百余次,由此奠定了衢州的基础。
衢州府城一直是保护完好的城防,民国五年(1916)以前还曾对城墙进行修葺,而第一次的破坏就是在解放前的民国时代,当时的县长叫王超凡拓宽上下街,新城门就是在他手上打开的。
衢州府城从那以后就进入了20世纪的时代变迁,之后由于五六十年代大搞农业,大兴土木就大规模的遭到了破坏。
城池核心是城隍和城郭,一个完整的城池必然少不了由城墙、城壕、月城、城门、城楼等部分。
城隍,道教中负责城池的地方神,也指干涸的城壕。
城郭,城指内城墙,外城墙为郭。
城墙,也叫城垣(yuan),是城防的主体。
女墙(指城墙上凹凸的短墙)、城堞(包围月城的城墙,也叫城垛)组成。
城壕,也叫护城河,环绕城外的水体。
月城,也叫瓮城,城门外用以屏蔽城门的小城,月城的门称城堙。
城楼,建于城门或城墙之上的楼。
城阙,城门两边的望楼。
城厢,指城内和城门外附近。
城根,靠近城墙的地方。
城关,城门外靠近城门的一带地区。
吊桥,架在城壕上方便行路的木制斜拉桥。
现衢州府城还保留了部分城墙和除北门之外的其他城门,以及周边的护城河。东门,又名迎和门、紫金门,门外有青龙码头,新任官员都从此入城,门外为七里街,大概因门外有一送别亭名七里亭之故。为市区和机场的分界线。
小南门,俗称通仙门,又名清辉门、前湖门,据传住在仙霞岭、烂柯山的神仙在此出入频繁。而且在小南门附近有位恶妇坏事干尽,神仙怕她,所以三天两头来治她。原门上有魁星阁为衢州八阁之一,传说天气晴朗的时候在城楼上能看见烂柯山,门外有魁星街。
大南门,也叫礼贤门、光远门,此门名得礼贤,原因有二,一说衢州建城官员尉迟敬德,曾在此门外迎接恩师,意为礼贤下士;又一说江山县曾经称作礼贤县,门通礼贤故得名。城门附近有空旷土地俗称花街头,是因十五闹元宵的队伍都集中于此,并由此地进城。门外有街名曰礼贤街。
小西门,又叫通广门,古时城门外埠头众多,船家云集,走水路可达苏杭,经大运河更是可通全国。由于保护不善,解放后,门拱坍塌,现有城墙尚保存。门外南侧有衢州三塔之一的铜塔,为铸兵器,毁于太平天国时期。
大西门,又称水亭门、朝京门,水亭为门内街名,兴许是城门外的卷雪亭,常被水漫,故作水亭。在这一区域是城中水患的又一重地,古有“水亭街,街停水,水亭街上涨大水”的句子。城门上有楼名曰碧春楼,又名西胜楼,是衢州九楼之一。门内天皇巷有衢州三塔之一的天皇塔,由于年久失修,已于五十年代中期拆除。
西安门,为明朝中后期才开的新门,位于城区西北角,门面较小,门内有文昌阁为衢州八阁之一,门外是烈妇祠,为表贞洁烈女而建。附近还有衢州三塔之一的铁塔。
北门,又名拱辰门、浮石门,门外有拱辰桥(北门桥),古时外面为浮石街,此门已于五十年代时拆除。
其下方的小河为斗潭的东出水口。城墙内原为衢州名胜菱湖所在地,湖域面积逾千亩,揽得一方盛景。湖南岸就是孔庙,附近有止马湾,为水体的一部分。清军政大臣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期间,平复太平天国后便在城中大兴农业,将菱湖开渠出水,填湖为田。
新城门,是民国初期为了方便交通,把上街头上的城墙扒去,并拆除了附近拦路的土地祠,那打通的城墙部分就叫做新城门。从此上下街被打通,成了衢州主干道,解放后还是320国道的一部分。
铁衢门,早些年在环城东路拐角的地方还能看到,那是90年代建的景观门,旧城改造,府山扩建后就拆除了。
南湖,这是衢州人熟悉的一条护城河了,河上原有大南门、小南门两座吊桥,现已经都改成钢精水泥桥了。
斗潭,是北面的护城河,保存较好,所谓斗潭就是说潭大如斗,是指斗潭小的原因,其实斗潭不小,全长750米,平均宽度也在25米以上。
西溪衢江,是衢州西面天然的屏障,故名西溪、濲水、信安江等。也衢州水运的主要商业航道。宽可大二三百米。
东濠,濠为护城河,原先的水运河流青龙码头已经不在了,剩下的是被分割成的一块块鱼塘,还有待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