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铁柱俗称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通高3.3米,直径32.7厘米,铁质,重2069千克。柱身分5节浇铸,柱身题记:“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外刻单凸线边框。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即唐咸通十三年(872年)。南诏铁柱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坐落在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铁柱庙村(古称铁柱子邑),这个村属于太花乡。这一带在古代是勃弄川白崖赕。勃弄川就是现在的弥渡坝子。清代以后,因避讳白字,改白崖为红崖,古代的白崖赕比现在的红岩乡范围要广。白崖赕有白崖城,是传说中“白子国”的统治中心。南诏强盛以后,南诏王阁罗凤占领了白崖城,并在旧城外修筑了新城,用来安顿他的后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蛮书》对白崖城有很具体的描述:“白崖城在勃弄川,……依山为城,高十丈,四面皆引水环流,惟开南北两门。南隅是旧城,周围二里。东北隅新城,大历七年阁罗凤新筑也,周围四里。”新城内设有大厅,廊庑曲折,后面橙枳青翠北门外竹丛茂密,棵棵粗如人腿,高百尺有余,环境十分清幽。
勃弄川是南诏中层官员的庄园所在。距白崖城南约20里有蛮子城,大概在今弥渡县城附近。南诏铁柱就在两座城之间,也就是南诏重要的统治地区之内。
南诏铁柱庙古称“铁柱庙”或“铁柱观”。元初朝庭命官郭松年在《大理行记》中记:“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可知铁柱庙建于元代以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修;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又重修大殿及前后院诸殿和厢房。当时庙宇占地5541平方米,建筑面积1542平方米,由大照壁、外戏台、广场、砚池和三拱石桥组成外院;由三皇殿、圣母殿、土主殿及北厢房组成后院。铁柱立于前院正殿中央。以后铁柱庙因年久失修而毁坏严重。1978年以来,先后修复了大殿、三拱石桥及大照壁等建筑,重立殿门“威镇昆弥”和佛龛顶“标绩全滇”匾,以及道光年间弥渡文人李菊村所撰长联。这副长联中包含有关于铁柱的历史和有关的民俗: 芦笙赛祖,毡帽踏歌,当年柱号天尊,金缕翔环遗旧垒; 盟石掩埋,诏碑苔蚀,几字文留唐物,彩云深处有荒祠。
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柱体为圆柱形,黑色,铁质,实心,重约2069公斤,高3.3米,直径32.7厘米,由五段接铸而成。柱顶呈圆锥形由凹坑,深7厘米,有三个丫口,上面各伏一条木质雕龙,上覆一铁笠(形似锅)。柱体西面正中有长91厘米宽8厘米凸线框,中间有直行楷书阳文“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22字。清金石家阮福曾说,这22字“较崇圣寺(建极)钟年月款字稍小而体绝类,当属一人手笔”。“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建极十三年(公元872年)时当唐懿宗咸通十三年。铁柱左右两边曾塑有男女像各一,传说是南诏世隆与妃子像,另一种说法是孟获夫妇像。正中柱前有诸葛武侯牌位,今已毁。每年正月十五,附近的彝族,杀猪宰羊前来祭祀土主(封号驰灵景帝大黑天神),夜晚打歌娱神。 南诏铁柱也是南诏现存稀有文物之一,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的情况和冶铁技术的水平,史料价值很高,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的建立与宗教有关。祭柱是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古老的宗教祭祀形式,源远流长,在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战国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杀人祭柱盖”贮贝器。南诏中兴二年《南诏图传》中祭柱场面的铁柱与南诏铁柱十分相像,传说白子国张乐进求让位细奴罗时,曾在铁柱前祭祀立盟。联系起来,附近月白子国也并不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至于建柱的原因,有多种传说。盛行的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平定南蛮,缴兵器,铸铁柱纪功,后由南诏世隆重铸。但是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凿的史料依据,而郭松年则断然否定了“诸葛纪功柱”的说法。关于“唐标铁柱”,史书有“唐御使唐九征立铜柱于点苍山之湍溪”的记载。据考,“湍溪”在漾濞县境内。这与南诏铁柱毫不相干,已是历史学家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