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中并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大理国时期(公元938-1253)所建。据现存水目寺内的《渊公塔铭碑》记载,水目寺为南诏龙兴四年(公元813)普济庆光禅师所建。而寺前密檐塔为纪念大理国护法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渊而建,因此又称“渊公塔”。
塔西有水目寺,现存大殿、中殿、厢房等,规模宏大。现保存明代铜钟及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壮观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镇弘圣寺旧址,寺毁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级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为块石砌成。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3部分,塔身各层之间用砖砌出叠涩檐,其上逐层收分。
第二层东西面设佛龛,内置石刻佛像。第三层东西面设券洞,与塔心相通,其上交替至16层。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
从唐朝起,水目山寺院经过多次修理工建,逐渐形成了一个建筑群落,有水目、贤填充、地藏寺、灵光寺、塔院、三教阁、毗卢阁、弥陀庵等寺观。水目山寺分为上、中、下三庵,现仅存的下庵,为清代宣统二年( 1910 年)重建, 1984 年至 1987 年重修。下庵依次是山门、塔院、前院、西北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边有僧房、香橱、职事堂、斋堂、茶室、云会堂。下庵前面,有历代僧人精心培植的梨数十亩。
水目寺塔为15级密檐式实心砖塔。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19米,塔身下砌台基两层,下层台基为方形,边长15.2米,高1.15米,用毛石垒砌,条石压沿;第二层台基呈八角形,边长2.2米,高1.2米,上为砖砌双重莲花基座。塔身第一级较高,东西方封闭式塔门。第二层以上逐级递减,叠涩式塔檐,其上各级每面有龛洞1个,塔刹由仰莲、覆钵、宝顶组成铜质葫芦顶形。塔身第一级南壁绘有佛教题材壁画23幅,画幅高2.38米,宽2.63米,画面虽已剥蚀不清,但尚可隐约分辨是23组佛教题材造像组成。
在塔的方形台基上分别排列有48个石柱础,柱础的排列为四周檐柱20棵,内侧金柱20棵,而塔身四角各有角柱2棵,计8棵。说明在塔的底部曾经建过双重廊庑,也就是俗称的“寺抱塔”。即在塔的四周,原建有八角环形殿宇,把塔围住,塔尖从殿顶伸出,很是独特。现塔殿已毁,仅留下塔基上的48个石柱础。
水目山北岗有一片罕见的墓塔林,占地 17500 平方米,有墓塔 72 座,为云南目前发现数量多,规模大的塔林,在全国塔林中也名列前茅。水目山塔林为研究滇西地区的佛教禅宗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 (1211 年 ) ,规模大小不等,造型风格各异。塔身为纺锤型,塔顶呈宝珠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型,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有卷云纹、莲花纹及人与兽的图案雕刻。基座底下均设有墓室,四壁有台架龛洞用以置放历代僧尼的骨灰罐,其中大的墓室可置放 200 多个。所有墓塔从上到下全用沙石砌成,并沿山岗成梯级排列,错落有致,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远远看去,塔林和松林交相辉映,影影绰绰,另有一番景象。步入其间,探幽访古,塔林中不少的“谜”会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006年05月25日,水目寺塔作为唐至明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约 20 多公里处 ,是一个故事山,一千多年的开山历史中,孕育了“铁树开花”、“枯井取木”、“风洞购物”、“木犬守场”等神奇的传说,以及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与重要的文物价值。有人曾说过,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个性的产品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产品就没有内涵。祥云水目山山高林茂,古木参天,清泉长流,再加之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给人们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因而使其成为访古探幽,感受自然与人文神韵的名山胜地。
水目山,深藏着一个丰厚的时空。水目寺塔曾建有滇西之首及全国罕见的“寺抱塔”奇观,围塔建筑之寺“文革”中被毁,原寺柱础现还按原位保留,水目塔呈八方型,系浓厚唐宋建筑风格。水目寺后山,有一株名贵的茶花童子面,一树花开映红山峦。
在北岗松林中,存留一从大理国段氏国公仁懿太后之父高氏开始,历代众僧圆寂之地塔林,其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屈指可数的基塔林建筑之一。这片塔林,带着岁月的沧桑,仰望天空,仿佛一个枕着青山,伴着祥云,听着松涛,面向山下,盘腿打座的僧人,一坐就是近千年,守护着这方水土。这片塔林,作梯状排列,基塔高3—6米,塔身为纺锤形或四方形。纺锤形是砖塔,大理国时所建;四方塔有砖、石两种,为明清时所建。基座及塔盘砖上有卷云纹、莲花纹、人物、动物浮雕图案。塔刹有相轮、仰月、宝珠等形状,塔基外石级通入塔内墓室,用来放置陶制骨灰罐。近年来,在保留塔林外形的修复和地下墓室的开发建设中,黑陶火葬罐及舍利子的发掘,成为轰动一时的热门话题。2003年昆明国际旅游节由省佛教协会组织安放圣物舍利子法会,自然成了水目山这道绚丽风景线中醒目的亮点。水目山的神话传说更能让你也耳目一新:“铁树开花”是很早就有的传说,童年时的儿歌“符笛符笛响,买个花马养,花马跳沟,吓着泥鳅,泥鳅告状,告给和尚,和尚念经,念给观音,观音吐水,吐给小鬼,小鬼织布,织给弥渡,弥渡烧香,烧到铁树开花水目山”至今还广为流传。这一传说,说的是从前水目寺内有一和尚,为了改变人们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就动手雕琢铁树,经过几十年的雕琢,铁树舒展出碧绿树叶,开出火红的花朵。它告诫人们要面对艰难困苦,积极向上,坚定信心,不断追求,牢记铁树也能开花的道理,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名贵香樟“鸳鸯树”的传说,更是散发着美好的气息,两株枝叶繁茂的香樟树生在一起,远看如一,近看是双,仿佛是一对沉浸在爱情甜蜜中的爱侣,彼此不分,吸引了多少青年男女来树下合影,以示爱情地久天长。
农历正月初八水目山会期间,四面八方赶来观光者更是数以万计。它的历史、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祥云县委、县政府对水目山作了大的举措,挖掘水目山历史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景区的文化底蕴,策划开发水目山十八景点,现已完成对塔林的修复和开发,重建宝华寺戒堂,完成了宝华寺戒堂五方大佛、五百罗汉雕塑的艺术主体工程,板阮公路沥青路面铺设和阮水公路的改线扩设,弹石路面硬化,随着《水目山志》、祥云风光光碟的发行,水目山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正以一种崭新姿态吸引着更多游客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