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东西向7公里宽,南北向25公里长,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线。将遗址区向北推移了几十公里。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纪,发源于昆仑山脉吕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经此向北延伸,那时这里还是一片繁荣的绿洲。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西域"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处东西交通要塞,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约100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尼雅河下游尾闾地带。
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陶窑、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是新疆古文化遗址中规模大且保存状况良好又极具学术研究价值的大型遗址之一。
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绝国,位于民丰县北约150公里处的沙漠中,周围都是起伏的沙山。已发掘出来的部分建筑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外,还有河道和水渠。遗址中还发现了写有古代于阗文字的木简及羊皮文献。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在10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掘了8座属社会上层统治集团的墓葬,随葬品丰富,级别高,保存完好。按其种类可分为陶器、木器、铁器、漆器、弓矢、纺织品及料珠等,其中纺织品为其大宗,特别是出土了一批组织复杂、色彩绚烂、花纹繁缛的线织品和精美毛织品,如被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还有"延年益寿长保子孙"、"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登高明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金池凤"等华丽织锦,色彩斑烂,保存之佳实属空前罕见。
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发现尼雅遗址至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特别是中日联合学术考察,对该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重要古文化遗存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1905年,在斯坦因到达尼雅之后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佉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各种遗迹以及尼雅遗址的聚落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遗址中出土还发现有麦、青稞、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
1911年12月,日本僧侣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进行考古挖掘,但没有留下可据考察的文字资料。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考古学者在当时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逐渐展开了对尼雅遗址的调查研究工作。
1959年2月,史树青先生一行深入尼雅进行遗存清理和文物采集。1959年在此发现一颗覆瓦纽炭精刻“司禾府印”印范,说明东汉在此亦开辟了屯田。此外还出士大量汉文、卢文木简、木犊,是极为珍贵的史料。还有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侏钱等。遗址中出土过大量的文物,大部分是各种木器 , 还有铜铁器、陶器、石器、毛织品 ,出土的古钱币有东汉的五铢钱等。还有大批木简,大部分书写着佉卢文字 ,也有古代于阗文和汉文 ,还发现炼铁遗址和烧结物。墓葬区曾发现东汉时期的古墓一座,男尸裹着锦袍,上书 " 万世如意 " 隶书。
1959年10月,新疆博物馆李遇春率10名考古队员在遗址区进行了9天工作,提供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发掘资料。60年代以后,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原因,尼雅考古工作未能继续。直到80年代,这项发掘工作又开始复苏。
1980年12月,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文管所合作,对尼雅进行遗址调查和清理发掘,又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从80年代末期开始,由日本净土宗僧侣小岛康誉先生与新疆自治区文化厅合作,对尼雅遗址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系统调查,该项调查仍在继续。其间,新疆考古研究所也在该地区同步的进行工作。
从80年代末开始的对尼雅遗址进行的科学和系统的调查,对于提高人类的历史文化素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外,80年代以来在塔里木盆地广泛进行的地质、水文、石油综合勘探,又为塔里木南部地区的考古工作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1995年尼雅I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使尼雅遗址备受世人瞩目。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 1995 年 10 月发现一瑞兽纹锦,上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 出土房舍北约2公里有墓葬区,一般均无墓室,棺木大多为独木凿成,埋于沙下,破坏严重。遗址附近尚有一汉代冶铁遗址,曾发现有矿石、烧结铁、矿渣、石凿、石球、砺石及残铁矿等。房舍内也有铲、镰等铁制工具,形制与类似今日陕西中部地区使用的。
尼雅遗址发现90多处的房屋以外,还有多数遗迹,如佛塔、古桥、墓地、果树园、寺院、手工作坊、家畜饲养舍、田地、林荫路,而且还保留着大量的枯树林及河床等,可以说定是极为珍贵的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经过考古调查、发掘过程中出土和采集了木简、木雕、各种纺织物等。佛塔的建筑下为方形基座,上为圆柱形塔身。此塔的形制与其周边如楼兰、米兰、安迪尔、喀什和库车的苏巴什佛塔极为相近。显示了其明显的中心标识地位,应该是有意识的安排,也反映了佛教在此地的崇高地位。至今,人们把它称为“东方庞培”、“古代梦幻都市”、“本世纪伟大的考古发现”。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封尘的尼雅遗址兴衰之谜将逐步被打开,丰富人们对于西域文明和丝绸之路的认识和了解。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闾,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区。该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发现,他又复于1906年再度对该遗址进行调查发掘,斯坦因两次共发掘废址53处,掘获卢文木简721件,汉文木简、木牍数件,以及武器、乐器、毛织物、丝织品、家具、建筑物件、工艺品和稷、粟等粮食作物。同时,还对遗址进行了测绘。其考察成果公布后,轰动了世界。继斯坦因之后,1905年美利坚合众国人亨延顿,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后涉足此地,此后,斯坦因于1913年和1931年又来过两次,解放后,新疆博物馆等单位组织专业队伍对尼雅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产抢救性清理。1959年发掘的东汉夫妇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两具干尸和一批珍贵文物,其中蓝底卉染棉布残片和棉布裤,被认为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早棉织物。从1989年起新疆文化厅与日本小岛康誉为首的有关学术团体,有计划地开展了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调查与考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通过综合调查业已查明,尼雅遗址位于尼雅河末端已被黄沙埋没的一片古绿洲上。古遗址散处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链之间,以佛塔为中心,呈带状南北延伸25千米,东西布展5—7千米。在这片狭长区域内,散布着规模不等、残存程度不一的众多房屋遗址、场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园、畜圈、渠系、池塘、陶窑和冶炼遗址等。发现的各类遗址已多达70处以上。尼雅这一梦幻般残留于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遗址,经多数学者考证,就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有“户480、口3 360、胜兵500人”的“精绝国”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联合考察队发掘的汉晋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国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同时也以其田野考古发掘之科学规范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丰而被列入1995年全国十大考勤古新发现之一尼雅遗址理想地表现了“沙埋古代文明”的历史浪漫主义美感。
尼雅遗址是《汉书·西域传》中记载的"精绝"国故址,东汉后期为鄯所并,后受魏晋王朝节制。因其地处丝路南道交通必经之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不仅反映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为研究西域史、丝绸之路史、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翔实资料。
尼雅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原王朝与西域古国的关系、研究东西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尼雅遗址规模宏大的,珍贵文物众多,所代表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可作为古丝绸之路文明兴衰的典型代表。各种遗迹以及尼雅遗址的聚落情况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相关的全面系统研究有待深入,拓展。遗址中出土还发现有麦、青棵、糜谷、蔓菁、羊肉、羊蹄、雁瓜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