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会馆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名武圣宫,主供关帝神位,亦称关帝庙,俗称陕西庙。清初,陕籍商人来自流井经营盐业,发家致富。为了“款叙乡情”,并显示豪华富有,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动工兴建,历时16载,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竣工。道光七至八年(1827-1828),又进行大规模培修与扩建,“较旧地址拓出十数丈,依山另辟一正殿”,“壮丽倍前”,共占地3451平方米。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建筑,平面组合,总体方正,强调对称,中轴明确。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四周以廊墙及其它建筑组成有纵深、有层次、有京华的5个大小院落群体。
一九八零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定自贡西秦会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放前,西秦会馆作为中华民国自贡市政府的所在地,年久失修,濒于毁圮。
解放后,这座雄伟的古建筑,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里。自贡市人民委员会在此办公期间,对建筑作了保护和维修。
1959年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游览西秦会馆时,一再咛嘱,要好好保护起来。1959年由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创建,郭沫若题写了馆名,主要负责收藏、研究、陈列以自贡地区为中心的四川井盐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文物、实物、资料。馆藏的中国古代钻井工具群,保存较完整的传统钻井工具群。馆藏的井盐经营契约、账簿、打井岩口簿等,为研究中国钻井史、经济史、经营管理及商业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珍贵中料和实物,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井盐生产技术发展史”为该馆的基本陈列,它展示了从钻井、采卤、输卤、天然气开采与利用、制盐诸方面的发展和演讲,以及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中,伟大的创造;展示了自贡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内涵。
会馆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厅堂,两侧建阁楼和廨房,用廊屋联接组成若干大小院落,四周以围墙环绕,形成多层次封闭式的布局。
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可分为 3个单元:第一单元包括正面的武圣宫大门、献技楼,两侧的贲鼓、金镛二阁,各建筑物间用廊楼相接,与后面的抱厅相望,构成四合院落,中间庭院开阔疏朗;第二单元以参天阁为中心,客廨列居左右,后为中殿,前有抱厅,参天阁两侧配以水池花圃,建筑比肩接踵,密中有疏;第三单元包括正殿和两侧的内轩、神庖。整个建筑物的高度及体量,由前到后逐渐增加。单体建筑内部由几根大柱承托各种横梁,组成坚实的框架,上建外观奇特的复合大屋顶。屋顶造型有歇山式、硬山式、重檐六角攒尖式和重檐庑殿式,重叠、配合使用。其中以武圣宫大门、献技楼、参天阁和贲鼓阁、金镛阁具特色,或歇山屋顶正脊加建一六角攒尖屋顶,或上下重叠由两个歇山式屋顶,檐脊屋面相连,翼角起翘似飞,挺拔高昂。这种多檐的复合结构,为明清两代建筑中所罕见。
西秦会馆又名“关帝庙”,坐落于在自贡市自流井区,前临繁华热闹区,后倚风景秀丽的龙凤山,殿阁巍峨,造型奇特。西秦会馆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落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前后历时16年,整个建筑群占地3000多平方米,耗银5万余两,是当时到自贡经营盐业的陕籍盐商集资修建的同乡会馆。
西秦会馆设计精巧,融合明、清两代的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风格为一体。建筑群在布局上因地制宜,把由整个建筑群分成若干建筑单位的各个部分合理安排,并沿86米长的地基中轴线建造主要的殿阁厅堂,周围则用廊、楼、轩、庑以及一些次要的建筑环绕和连接,形成了一处有纵深、有立体、有层次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由前至后,层层叠叠,逐渐升高,给人一种层次分明、布局规整有序的感觉。在造型上也是匠心独运,将若干不同形制的屋顶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复合型的大屋顶,更增加了建筑的雄伟气魄。
会馆的主要建筑有武圣宫大门、献技楼、大观楼、福海楼、金镛阁、贲鼓阁等。整个建筑群富丽堂皇,造型奇特,奔放腾越,飞檐重阁,宽敞明亮,各具特色。还有气势宏伟的大丈夫抱厅、高昂挺拔的参天奎阁以及装饰华美的中殿和肃穆深邃的正殿。
会馆建筑中精美的木雕、石刻、彩绘、泥塑多达数百件,遍及全馆,令人目不暇接,尤以石狮、献技、金镛,贲鼓等楼阁的雕刻为突出。大门石狮高2.27米,突目隆鼻,身披卷毛,四爪锋利,两狮正身向外扭头相望,张口作嘶吼状,颇显威严。献技、金镛、贲鼓3处的木雕,集中在长22.3米、宽6.7厘米的木栏上,人物有350多个,疏密得体,刀法明快。此外,额枋、衬枋、挑梁、垂花、栏杆上的木雕,有神话传说,有历史故事,有社会生活,戏剧场面,花鸟静物,均刻艺精湛,维妙维肖,至今清晰可见,是研究清代社会生活、戏曲、歌舞、宗教艺术等珍贵的实物资料。
1959年,西秦会馆辟为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对外开放。展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历史演变及钻井、治井、找捞工具等技术,并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段,真实地再现了千年盐都的井盐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