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曲山大庙位于四川省梓潼县城景观大道,距离绵阳市49公里,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始建于晋,为蜀地百姓祭祀张亚子而建。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的道教宫观“文昌宫”。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三条轴线组成的道教文化建筑群。庙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元代盘陀石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楼等,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由元到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1996年,七曲山大庙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尺楼为七曲山大庙的正山门,又名忠孝楼、星主楼、魁星楼,始建于明代。清雍正四年(1726年)被烧,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重檐歇山式,三重,通高145米,面五间21米,进深五间12米,台基用条石砌成,楼两侧有回廊直正前院,回廊面阔各三间长10米,进深一间宽4米。百尺楼采用通柱手法,用46根大柱承托,每根圆柱周长1.42米。梁架穿逗榫铆,结构牢固,虽经数百年风雨地震及川陕公路来往汽车震动,仍然保存完好。百尺楼屋面盖灰色简瓦,脊饰以万火炉及蝙蝠、山鸟、水兽,形态生动。
百尺楼二楼正中塑有一魁星像,高4米余,面目狰狞,赤身临空,手持朱笔,独占鳌头,旧时文人赴考路经过此地必拜此神。
文昌宫正殿位于七曲山大庙古建群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据《咸丰梓潼县志》载,此殿“清雍正四年冬与百尺楼被野火焚烧,雍正十年重建。”正殿平面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穿逗抬梁木结构,十一架梁前后乳栿搭牵用五柱,通高12.3米,面阔22.5米,进深四间21.5米,明间及次间为殿堂,两稍间系走廊。明间是次间的二倍,次间是稍间的二倍,其斗拱之分配均为四铺作,泥道拱雕饰菊花图案,施以五彩编装,成为装饰斗拱,唯屋前后乳前端延伸出柱头,其上置以大斗,并雕螭饰首,后檐乳栿前端穿过檐柱承托檐楞。正八边形抱鼓石柱础,其上雕刻带状花纹图案。殿宇明间前后置以六合格子穿心门,次间安有四合格子门,殿堂两侧与次间均用规格条石和青砖垒砌墙壁后壁,左右两廊安置古朴棂栏,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文昌宫正殿之后面是桂香殿。此殿为明代所建,单檐歇山式,盖绿色琉璃瓦,因殿前有四株古老的丹桂而得名。殿基呈长方形,殿堂通高11.2米,面阔三间,长19.94米,进深三间,宽15.67米。平面柱子排列整齐,减柱造法,当心间略宽于次间,与庙内其它明代建筑当心间倍于次间,然不同,角梁制作别具一格,母角梁后尾插于内柱,而子角梁交于距内柱米许的蜀柱之上,翼角平出,内而交错,柱角侧角明显。阑额上不施普柏枋,前檐施四铺作斗拱,栌头直接置于阑额之上。其余三面的檐额上直接放置垫木和檐楞。脊饰颇为精细,特别是正脊两端鸱吻,体态粗巨,张口卷尾。殿内陈设有铁铸文昌坐像一躯,高4米,侍从神两躯,高2.5米,四足日月鼎一只,“明弘治十五年铸造”。特别是两侍像造形极有个性,一个捧印,一人持卷。殿堂两侧有文昌传说故事的壁画,为清代所绘,还有乾隆年间刊刻的《文昌帝君阴骘文》。殿外门柱上有联日“小住为佳有数亩绿云一庭丹桂;大观在上看千门紫气万笏青山。”“翼宿聚精莫七曲山千秋圣境;拨经传孝友普天下第一斯人。”
盘陀殿因殿内有一大顽石而得名,相传为文昌帝君张亚子修身得道之地。此殿通高7.7米,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造。盖黄色琉璃瓦,抬木结构,四架椽屋三椽栿用三柱,建面70平方米,台基系条石硕成,正面置垂带踏道五级,殿内柱两根,直径32厘米,高4.7米,副阶柱10根,直径5厘米,高3.25米,前檐两角度施有侧角,柱子排列纵横成行,唯两根后金柱与前檐明间两柱减去。前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单抄计心造,昂为真下昂,第一层昂下出华头子,刻单叶菊花瓣,栌头直旋于阗额之上,成“月梁栿”。阑额不施普柏枋。殿总体造形均称,梁架结构简练,斗拱古朴。
盘院殿内大石上塑有张亚子手持书卷坐像一躯。门联一副,即“在天垂像光照日月;过化存神泽庇人民。”殿前有拜厅,长7.2米,宽2.8米,清代建,卷棚顶木结构。左右墙壁上嵌有嘉庆、道光年问植柏碑记二通。
七曲山大庙外古柏森森,翠浪如云。该处是古蜀道翠云廊。它始于秦汉,完备于明清。虽历尽千古沧桑,仍枝繁叶茂。它们的姿态奇异:有的主干挺拔,铁骨嶙峋,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俨若泰山,所以人们叫它“泰山柏”;有的盘根错节,同根并干,形同连理,于是人们叫它“夫妻柏”;有一棵巨柏,膊干倾斜,形成既可躲雨,又可遮风的树腔。传说刘禅亡国后,被俘去洛阳途中曾在树身下躲过雨,故人们称此树为太子柏,又称阿斗柏。最为珍奇的是应梦仙台侧那株晋柏,周身无皮、无枝、无叶,却老当益壮,相传为张亚子所植。
传说三国时,张飞率兵过此,因天热酷暑难当,遂下令兵士植树遮荫。据说奇迹出现了,居然“上午植树,下午成荫”。当地百姓称为“张飞柏”。到了明代,剑州知州发动百姓在古驿道上遍植柏树数十万株,给后人造就了这条翠云廊,翠云廊上的古柏,是活着的历史文物,是稀世的自然奇观。
成人门票:40元/位
免票政策:儿童身高1.3米以下免费;70岁以上老人持身份证或老年证免费;残疾人持残疾证免费。
优惠政策:身高1.3—1.4米之间的儿童购景区优惠票;60—69岁之间老人持身份证或老年证购景区优惠票;学生持学生证享受五折优惠。
旅游时间8:00-18:00,景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夏热秋凉,日照充足。四季皆宜旅游,尤以春秋为最佳。
城区内乘坐1路公交在终点站南山门站下车直达景区。
七曲山大庙是川西北地区著名的风景区,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这里是烧香祈福,感受道教文化的上佳去处。
七曲山大庙旧称“文昌宫”,是“文昌帝君”张亚子的专庙,因此每逢高考等重要考试,来此烧香的学生和家长非常多,游客也可以试一试。从七曲山大庙大门前走小道上山,山上的雷神庙是整座大山的制高点,这里可以俯瞰周围,视野很好,也可拍照留念。
七曲山大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之中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始建于晋,为蜀地百姓祭祀张亚子而建。七曲山大庙始建于东晋末年(约390年)。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阴历七月,赵恒封张亚子为“英显王”。
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扩建大庙,其后,从南宋末至清初的600年间,屡毁屡建。
明末,百尺楼毁于火。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
文昌正殿殿中文昌帝君驾白骡坐像铸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
文昌殿南侧为“白特殿”,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将七曲山大庙分为两半。
1996年11月20日,七曲山大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曲山大庙古建筑群在建筑手法上保留了一些宋式做法。大庙较完整地展现了由元到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实例。
文化价值
七曲山大庙是全国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故又称帝乡。
大庙最初叫“亚子祠”,是为纪念晋代张亚子的。张亚子究竟是什么人,说法不一。有的说他侍母致孝,仕晋战死;有的说他为民行医,深受爱戴;也有的则把他说成是神仙一类人物。建祠以后,自唐至元,累封至“梓潼宏仁开化文昌帝君”。小小的祠宇也扩建成了一座大庙,有宫殿楼阁23处。这些建筑或建于元朝,或为明清遗物。
史料记载
清咸丰年间的《梓潼县志》说,“文昌灵应祠在七曲山顶,即梓潼庙,俗称大庙。”,“神姓张,讳亚子。其先越西人,因报母仇徙居是山,自秦伐蜀后,世著灵异。宋、元历封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
《辞海》梓潼帝君的条辞则这样说:“梓潼帝君,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传说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死,后人立庙纪念。唐、宋屡封至英显王。据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加封为辅元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一,即成文昌帝君。”
于是,中国尚文的历史便开始有了“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说法。按照唐朝武则天以来,历代科举制度以其强大无比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在科考晋阶的前夜,一定会想到去文昌宫拜祭文昌帝君。这也是中国各地文昌宫和观音殿、关帝庙一类,看似宗教,实际却更能迎合民俗而广布,且存量最多的根本原因之一。梓潼七曲山大庙便是这一文化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