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广富林遗址称作为“上海之根”,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东周时期的遗址。其远古文明于5000年前,这一带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劳作生息,后来随着陆地向海里延伸,先民们的活动也逐渐向东移动。景区中的博物馆如同“漂浮”于水中,是具有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金字塔”,展现了人类文明和水的交融关系。知也禅寺则是松江也是上海极具特色的又一修学佛法的重要道场。到21世纪初,松江广富林遗址原始文化考古的新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一是基本探明了该遗址原始社会时期古文化主要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等类型。其中广富林文化的发现增补了上海古文化文明的组成系列,为环太湖地区增添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二是发现了从黄河流域来此居住的移民,这是考古中发现的上海地区首支移民,这对于主体为移民的上海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三是初步发现这里在周代已有城镇聚落,这为研究上海城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材料。四是发现了别具特点的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的原始社会房址。根据专家预测,对九峰原始文化的考古发掘,至今只能算是冰山一角,随着考古的深入,这里可能会发现更为丰富的文化宝藏,该遗址的地下可能隐藏着一部中国史前文明史。
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位于骨针广场北,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考古勘探和研究确认,这里是遗址的主要埋藏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更多的未解之谜。
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北,有几个半埋地下,酷似破损古陶的建筑,是广富林文化遗址考古研究展示馆,也是广富林最为重要的地标展馆。馆内存列着广富林考古发现的数万件文物中精挑细选的代表性文物珍品。部分展品由上海市博物馆提供。
在阙门进入后中轴线的尽头,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骨针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第一个大屋顶和边侧的圆形建筑内,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进入展馆,给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远古的暗示,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在广富林文化展示馆,连接富林塔地宫的地下空间内,设计了一座古陶艺术馆,展示的500多件精美古陶,是由上海市收藏家协会所属夏禹古陶珍藏馆所提供。
紫衣巷西侧的徽式建筑,是木艺展示馆。馆内收藏和陈列着众多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木雕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徽州建筑木雕,以各种人物故事、吉祥图案等传播儒学,代表了江南明清时期木雕的巅峰水平。
出生于广富林的陈子龙,是明末清初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为崇祯十年进士,松江诗派的代表人物。由他整理编辑的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影响深远。清兵攻陷南京,他组织抗清活动,后被抓捕,投水殉国。
知也法师用筹得的善款建了一座寺庙,百姓都称为“知也寺”。今天,广富林还留有知也桥、和尚溇、和尚坟等纪念他的遗迹。重修的知也禅寺,不仅设有知也法师塑像的祖师殿,还供奉着上海寺院的“五方文殊”。代表着广富林深厚的文化气场。
三元宫是广富林最早出现的祭拜场所,供奉的神圣,是尧、舜、禹古称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创立时最早的信仰之一。为的是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历代孩童在父母的管教下爱称尧、舜、禹为三公公。
在富林门西侧,有个形如印章的塔式建筑,是富林印记展示馆。它的设计造型,代表的是记年印鉴。室内展示的,是自1959年广富林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各次发掘研究的记事,国家和上海文物管理部门对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命名纪年。
遗址公园:09:00-17:00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古陶艺术馆、关帝庙、城隍庙:09:00-16:30
成人:平日票:40元,双休节假日票:50元
学生/儿童/老人:平日票:20元,双休节假日票:25元/张
1.乘车路线:
在松江客运中心站,松江24路或松江15路,在华东政法大学站下车,步行至景区
2.自驾路线:
沿嘉松南路行驶4.5公里,在通波圹桥右转进入沈砖公路,左转进入人民北路,沿辰花路进入龙源路,右转入银泽路,在银泽路高梁泾桥左转,行驶300米,到达景区。
1958年,广富林遗址在广富林村村民开河时发现大量文物。
1959年,于富林村北端和施家浜西段新开河沿岸采集到新石器良渚文化时期与商、周时代陶器残片,遗址由此被确认。
1961年9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及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同学,对遗址进行试掘,计开挖探沟4条、探洞10个,发掘面积73平方米。
1999年一200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在富林村北部进行发掘,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勘探,共揭露面积349平方米,初步认定该遗址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2000年一2001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部专家对广富林遗址进行第4次发掘。发掘面积500平方米,初步探测该遗址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
2001年一2002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继续进行发掘,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生参加实习,发掘4个5米见方探坑和1个约250平方米长方形探坑,坑深均约1米。
2003年一2005年,对广富林遗址Ⅰ区进行发掘。
2008年,由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持,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对广富林遗址进行第7次发掘,共勘探2.4万平方米,发掘探方230余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2009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勘探7万平方米,挖掘6000多平方米。
广富林文化分三层:上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文化层、中层为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下层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层。广富林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最早被辨识是在上海松江的广富林遗址,文化内涵以该遗址出土的广富林文化遗存为代表,根据考古学文化定名原则称之为“广富林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故而得知其是环太湖地区介于良渚文化与马桥文化之间一种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典型器物为侧装鱼鳍形足或三角形足鼎等,受到鲁、豫、皖交界地区龙山文化的强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