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因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在南北向山梁上,从山脚到庙内有石牌坊、618级磴道、木牌楼、五龙宫、四重天门及真武殿等。各天门周围分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诸祠。主殿真武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部面阔三间的卷棚顶与后部面阔五间的悬山顶勾连搭而成。真武殿东、西有藏经阁、玉皇楼、文昌阁、三清殿等建筑35座。其规划设计在保持官式做法的前提下,大量采用地方手法,布局灵活多变。白云山庙保存明清壁画一千九百余幅、碑碣一百二十余通(方)、木匾四十余方及琉璃狮子、石狮等文物。每年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有庙会,是山陕宁蒙地区重要道观庙会。
《佳州志》记:“白云山央嵯峨峰南,东临黄河,明万历年任邱县丞牛登第命名,上有“白云观”。据传白云山庙时山上经常有白云缭绕,故而得名。
从碑碣考查可知,白云山在未建观前就已有庙宇存在,三清院内一块碑中写到“考之残碣,此庙建于前明各戾未建之先”。说明此庙建于道观未形成之先。槛墙中镶嵌着一块崇祯癸末年(1648)重修碑记,碑中记述了三清殿倾圮原因以及由三楹改为五楹等修葺情况。从建观到这次维修间隔仅40余年,在数十年内发生倾圮的可能性较小。现存鱼龙吻兽为宋时形制,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8.8,符合宋时建筑的柱径与柱高之比。同时,许多对壁画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观白云山后认为,白云山分庙宇的壁画有很浓的元代遗风。
明万历乙巳年(1605年)有玉风真人浪迹白云山中普济众生,显诸灵异,此后又有北京白云观王真寿、张真义等五人来山阐教,得万民相助,于万历33年(1605年)始建道观。经十余载,先后修建了真武大殿及配殿、钟楼、三官殿、玉皇阁、牌楼、四道天门等庙宇。万历38年(1610),神宗颁旨赐经,敕谕陕西延安府佳州白云山白云观住持及道众人等……虔洁供安,朝夕礼诵……祈无量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自是四方善男信女纷至前来朝山拜谒,宫观初步形成,日趋益盛。随后又修建了东岳大殿、文昌阁、马王庙、三圣楼、七圣楼等。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凿仙人井,十六年(1677年)建五龙宫,二十六年(1687年)修白云洞静室,清雍正二年(1724年)得翰林院检讨转陛国子监司业钦点江西大主考加一级纪禄一次孙嘉淦等人资助增建东岳殿两配殿。乾隆56年(1791年)新修魁星阁。
民国年间增修了本境龙王庙及东岳庙钟楼,基本形成今日的格局。
一九四七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曾两次登山赏景,并指示佳县县委出布告保护。
白云山建筑布局采用了前低后高,层层上升,主体建筑位于后部高台上的布局手法,并结合地形,高低错落设置,将形式多样而玲珑的人工建筑与粗犷浑雄的自然山水和谐地溶为一体,相互渗透,相互烘托,形成仙山
琼阁之势,为布局之一绝。
白云山东麓是一座单跨小石牌楼,为康熙年所建,上书“名山胜景”。由于门高不过一人,朝山人须低头而入,所以,人称低头牌坊,示虔诚朝山之意。
从小石牌楼至真武大殿是一条七百余级的石阶磴道,它连接木牌楼和四道天门组成白云山的道路区。木牌楼位于道路中间,将磴道分为上下两段,下段陡峭奇险有“鸟道”之说,游人到此须涉攀高之险。到达木牌楼回首俯瞰“水映山峦呈海市”仰观“云绕殿阁化蜃楼”。这种登楼之乐驱散了攀高的疲倦。木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楼牌楼,琉璃瓦顶,斗拱重叠,飞檐挑出,以合理的结构,独特的风格耸立在宫观前方迎着来往游客。上段坡度稍缓,但由于磴道两侧设置了勾栏式栏杆和四道天门,所以给人以越攀越高,升入仙境之感觉
宫殿区位于白云山主峰上,是建筑的主要分布区,建筑按南北走向的三条平行轴线排列,并高低错落。最高的一条轴线位于一个气势磅礴的高大砖石台基上,为建筑群的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北端地势稍加开阔,东北角有文昌楼,西北为圣母祠,西南为玉皇阁。玉皇阁西突起一峰上建三清殿。第二轴线位于主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七圣楼、三圣楼、碧霞宫、东岳大殿。第三轴线位于第二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关帝庙(老爷庙)、财神庙(三灵侯庙)。这种高低错落的布局手法把神的高低等级区分开来,达到了室有高下的艺术效果。
白云山是保留完整,规模宏敞的一座明清古建筑群,它内涵丰富,有亭、台、楼、阁、道路、桥梁和古柏苍松。建筑按照庙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屋顶采用了多种形制,有重檐歇山、硬山、悬山、十字歇山,攒顶等20多种形式,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的琉璃瓦和普通布瓦,产生了主次分明、高低有别、色彩缤纷的效应。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营选法式,同时又巧妙地融进了地方风格。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充分显示了它的科学性。部分建筑为石拱结构,屋顶覆土施瓦,前出抱厦,为明显的地方建筑。
白云山庙经过五百年的营建葺饰,现有古建筑80余座(其中庙宇53座),壁画1300余幅,历代碑碣157块,匾额95块,大道藏经4726卷,并珍藏有万历神宗皇帝颁发的圣旨及香炉供器等珍贵文物。
雕刻是白云山古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内的雕刻渗透了建筑的各个角落。在整个群体中,从磴道两侧的栏杆、花墙、旗杆、门前石狮的各建筑石作的台基、柱础,木作的梁、坊、板、墩、门窗、隔扇雀替,砖瓦作的勾子滴子、墀头、戗檐、脊兽以及建筑内部的神龛、神像、匾额、供器等,到处都闪烁着雕刻艺术的光辉。
刻的取材主要有木、石、金属、砖瓦、琉璃等多种,题材有龙、凤、狮、走兽、花卉、人物、吉祥图案等多样形式,手法是剔底起突、浮雕、立体圆雕等手法。古代匠师利用各种不同的雕刻手法在不同的材料上雕出了题材多样的优美作品。这些作品,有的朴实庄重,简洁典雅,有的粗犷浑雄,有的则精细流畅,各有千秋。
白云山亦是一处集碑刻、匾额、壁画等书画艺术宝库。
正殿内挂有一块金字匾,上书“玉虚宫”三个大字,相传为玉凤真人的手迹,字迹潇洒自如,苍劲有力。三官殿里有乾隆14年(1749年)刻制的匾额,“三官殿”三字壮实浑厚,虎虎有力。三天门内两块碑是明万历年间山西粮道吴宗仪的笔迹,其草字如飞龙流水,自然有势,耐人寻味。间有名人来白云山题字赋诗,管理局选勒于石,建“点墨廊”。这些作品中有启功、赵朴初、吴三大等名人书法作品四十多幅。1989年舒同为白云山写了“真武大殿”、“藏经阁”两块匾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将成为难得的书法珍品。
白云山的庙堂大都有壁画,这些壁画均为国画,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有些壁画则以连环画形式叙述了一些神话故事。这些壁画大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因此保存了古代民间绘画的特色。
白云山的音乐则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
明万历三十六年,北京白云观的道士王真寿等人来白云山总领教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了白云山。北京白云观道教音乐受宫庭音乐的影响,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庭音乐的成份,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也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色。清康熙年间,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积名山道乐,充实了白云山道教音乐,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中的一些曲调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融化到道教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陕北白云山道教音乐。
庙内还有一千五百余幅彩色壁画,内容以道教故事、佛教经变故事为主,也有山水人物,色彩绚丽,构图匀称,是古代陕北民间艺术佳作。每年农历四月八日为白云山庙会日,庙会期间,内蒙、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各族人民纷纷来此朝山、旅游和进行交易,最多时一天达十万余人。
白云观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前低后高,鳞次栉比,层层上升。 建筑可分两部分,即道路区和宫殿区:道路为东西走向,从小石牌楼至真武大殿是一条700余级的石阶磴道,它连接木牌楼和四道天门,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险,宫殿区位于白云山主峰上,是建筑主要分布区。 建筑按南北走向的三条平行轴线排列,并高低错落,主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真武大殿、三官殿、藏经阁、超然阁等。 东北角有文昌楼,西北为圣母祠,西南为玉皇阁;第二轴线位于主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七圣楼、三圣楼、东岳大殿等;第三轴线位于第二轴线东侧下方,由南向北是关帝庙、财神庙等。 由于各组院落分别供奉不同的主,其面积大小不同,空间布局上亦有差别。 院落顺序的排列依照各主的位次顺轴线前后而建,体现了道家的主从秩序。 屋顶采用多种形制,有重檐、歇山、硬山、悬山、十字歇山、攒顶等多种形式,同时分别覆以高贵的琉璃瓦和普通布瓦,产生主次分明、高低有别的效应。 白云山庙观的建筑,既有统一的格调,又富于变化,建筑空间的连接体则更是丰富多变,这些建筑结合了明清两代的营造方法,又明显融人了地方风格。 白云观山头院落,松柏掩映,整个环境寂静幽雅,虚幻神奇。 白云观新修养真楼、石牌楼,复修超然阁,新修山门、望云亭、点墨廊、元辰殿、东升桥等建筑,使这座古建筑群更加完善。 山借庙而扬名,庙以山而隆盛。白云观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
白云观以“北极镇天真武玄大上帝”为主神,配以玉皇大帝,“三清”天尊、天地水三官“五行”老祖、六十元辰星君、东岳大帝、关圣帝君、西天如来、冥府阎君、魁星文昌、送子娘娘、赐福财神等300多位诸神,其中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会,既供华夏大地供奉的传统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白云观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谓诸神荟萃,集于一观,这在各地的古观、古寺中是少见的,其间记述和演绎了许许多多宗教故事、神话传说。 因此,白云观也就能满足各种人的各种要求,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寄托精神的圣地,人们对白云观寄托着某种美好愿望,这也许就是白云观香火鼎盛、历代不衰的原因。 一年中,白云观较大的庙会有三次,农历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师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观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师飞身之日。 大家到时来赶我们的庙会,那时真是热闹非凡。
白云山原名对龙岭,这里白云缭绕,双龙蟠曲,加之山脚下黄河奔腾,水流神韵。 一日山上来了一个蓬头赤脚道人,自称玉风真人,他在山上结了个草庵,白日采药,晚上打坐诵经。 他的医术非常高明,为百姓医病无不手到病除,当地群众敬之如神,白云观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员张总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资助而修建的。 相传修建时正逢盛夏,工匠们头顶烈日,酷热难忍,突然,天空出现了一片白云,正好将烈日遮住,真人感而灵之,便把对龙岭改名白云山。 白云观修好后,真人便去云游出走。 为纪念这位开山鼻祖,人们把他住过的窑洞叫做“真人洞”,明神宗朱翊钧对真人洞为白云洞。
直到小石牌坊为明代遗迹,清嘉庆年间重修。 为二柱单跨石构建筑,上下游人须低头而过,故又称为“低头牌坊”,以示虔诚朝山之意。 穿过小石牌楼,映人我们眼帘的便是360余级的石阶,这便是登山之道,俗称“神路”。 这一级一级石磴,采用699块青石依次砌成,从山根直达山顶,愈高愈陡,宛若天梯。 白云观的初建者,似乎把道观视为天界,这些石阶便是人们“上天”的必经之路,善男信女们只有循着这条“神路”,才能到达仙界,一睹仙颜,拜神问道,祈求神灵保佑。 所以,尽管入观之途有多条,又修通了直达山顶的公路,但人们大多还是由这条神路上山,以显虔诚。 登上神路,立于阶顶,当你环顾四周时,定会产生空灵豁达、心旷神怡之感。 我们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一座精美俏丽的青石牌楼赫然在目,我们驻足在此,俯视黄河,习习清风,阵阵松涛,沁人心脾,解人疲倦,游人至此,则心旷神怡,游兴倍增。
前面又是一座牌楼,这是一座纯木结构的木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高8.5米,四柱三门三楼,正楼单檐,歇山式顶,升龙正吻,琉璃吻兽,蓝色琉璃瓦覆顶,更显得脱俗肃雅,通座牌坊无依无托,搏击风雨400余年,依然如故,它特殊的结构和构造,显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 穿过木牌楼,我们便步入了白云观庙群。 庙观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白云观由崇尚道教而建庙成形,同时它又兼容佛教、儒教,形成风格和内容各不相同的宫、殿,楼、阁、祠等,可谓诸神荟萃融为一体,博大精深集于一山。
五龙宫,五龙宫为白云观的底层建筑,也是白云观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 五龙宫由正殿、两廊,观音楼组成整齐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庄严。 五龙宫也称“五龙择圣宫”,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脱胎成仙的宫殿,殿内供奉着赤、黑、白、黄、绿五条龙,象征五龙择圣。 传说,真武修炼成仙,天尊为了试其诚心,便派遣神仙下凡,变成美女,戏弄真武,真武大怒,便挥剑驱赶女子,一直驱至悬崖下,投入江中。 这时祖师心中又想,自己修炼多年,却要屠杀生灵,岂不前功尽弃,越思越想,后悔不已,便毅然跳下悬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出现了五条巨龙盘舞,将真武捧在太空,从此真武超凡人圣,修成正果。 五龙宫正殿两壁及后墙上,有百余幅壁画,讲述“五龙捧圣”及真武武师降生和修炼的故事。
越过五龙宫,就是白云观的四道天门,仰望天门一处高过一处,上接云天,如人天宫。 头天门也称蒙汉庙,是蒙汉两族人民世代民族团结的象征,建于1606年,其建筑为硬山顶带前廊建筑,中为通道,两侧为护法神殿。 供有正一、黑虎两位灵宫。 二天门为单檐硬山顶带后廊建筑,左右供有开道神方弼,显道神方相,这两位神源于《封神演义》。
过了头天门、二天门后,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北有白云洞,南为新建的点墨廊。 白云洞原名真人洞,是白云观开山道人李玉凤真人修炼之静室,真人羽化后,佳县人塑其像于内,尊为神,朝夕祭祖。 明万历四十六年,万历皇帝敕封其为“白云洞”。 点墨廊建于1989年,全国著名人士及书法家来此多有留墨。 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白云胜景”,赵朴初题写“道法自然”,高峡题写“天为守静”,吴三大题写“道法天边”,以及张达志、王感烈、胡采等文人墨客题写的40余幅书法作品,亦可称为当代书法宝库。
登上三天门便踏上白云观建筑群的主轴线。 三天门建于1606年,中为过洞,两侧为护法天王,即佛教中所说的哼哈二将。 四天门又称朝圣门,同时也是真武大殿的院门,建于1606年,悬山式屋顶,中为走道,两侧是东西南北四方天神塑像。
真武祖师殿,俗称正殿。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真武祖师殿由前后两殿组成,古建筑专家考证,后殿为明代建筑,建于1605年;前殿为清代建筑,该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 游人迸大殿院首先看到的是一株参天古柏,冠盖如云,一对石狮雄踞院中。 正殿两厢建有五祖祠、七真祠,祠南是相对而立的钟鼓楼,正殿对面是彩绘乐楼,真武祖师殿处处显示着主殿的威严,整个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幽深。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内的这些古柏,它们已活了300余年,你看它树上长满瘤节。 相传真武祖师经36世修炼,终成正果,白日脱凡胎,其肠化为火蛇,其胃变成水龟在人间兴风作浪,祸及生灵。 祖师听说之后,只身下凡,制伏龟蛇。 为了防止龟蛇再次危害人间,将其携于身边,这些树瘤便是龟蛇变化而成。 殿门,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这座铜像高达3米,重5000斤,两边有泥塑十大元帅,选型美观,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师出巡之势。 民间传说,真武祖师乃玉帝分身投入凡胎,修炼三世又42年而成。 大殿内悬挂“玉虚宫”金匾,“玉虚宫”三个字苍劲有力,传说为玉凤真人手书。 两壁的壁画为明、清所留,描绘了祖师降生和修炼的神话故事。 真武祖师内的壁画绘于明万历年间,它以极其宏大壮观的场面,描绘了道教诸神拜谒真武祖师的情景。 共绘星宿、神王、天丁、力士等各类神仙150尊,这些神仙上下交错,分为两层。 下层诸神高约5米,正好与人的视线持平,上层则有所缩小,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近大远小、主次分明、排序井然之感。 画中人物须发舒展,有的凝视前方,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倾听教诲,有的茅塞顿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连环画形式的壁画大都出自民间画匠之手,其笔法精细,人物生动,颜色明丽,显示了画家们非凡的才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这是一座艺术殿堂,是一座文化宝库,令我们赞叹! 真武祖师殿供桌上长年花灯闪烁,白烛长明,香烟缭绕,前来拜神求签的人络绎不绝。
五祖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为琉璃雕花脊兽。 白云观道教属全真道北宗即东华帝君王实甫、证阳帝君汉钟离、纯阳帝君吕洞宾、海蟾帝君刘海蟾、重阳帝君王重阳五位百尊全祖师。 这里是七真祠,内供奉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7位高徒,即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正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钟鼓楼, 钟楼建于1605年。 钟楼上悬挂的钦钟是1606年所铸,重一万斤,这口钟的传奇之处在于此钟比普通大钟多出两耳,传说在这两耳上,对着雹灭、恶风、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恶风、止暴雨的神奇功效。 每当古钟敲响,响彻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听得见,有白云晨钟之美誉,列为佳县八景之一。 鼓楼与钟楼对应,十字歇山顶,两滴水木构建筑,鼓楼上的特别之处是不挂皮鼓,而挂铜鼓,传说与名宦海瑞有些瓜葛。 相传道观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来到道观朝拜,闻听道人讲:“修炼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杀生”,海瑞提问:“既不杀生为何用牛皮制鼓?岂不言不副实?”道士听后幡然悔悟,从此道观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铜皮。 乐楼,俗乐戏楼,位于真武大殿正南方,建于明万历年间。
194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登上白云观,适逢九月初九庙会,毛主席曾在这里与民众一起观看晋剧《反徐州》,并以“亚洲部”的名义向剧团赠旗一面,书“与时并进”。毛泽东主席还说:“白云观的山不高,庙还不少,烧香的人也不少。”并给当时中共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做了指示:“这些都是文化遗产,都要保护下来,不要毁了,你明天就出个布告,要保护。”此事至今被人们传为佳话。由此可见白云观这颗璀璨的民族瑰宝,保存得如此好与国家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政策是分不开的。195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白云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白云观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1月26日国务院公布白云观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仙桥,通仙桥为三孔联拱砖质玉带桥,建于明万历年间,桥孔内还有放生池。玉带桥的尽头为“三元考校木牌坊”,这里翠柏苍松竞相争辉,真可谓别有洞天。 “三元考校木牌坊”坊棍正面书有“三元考校”四个大宇,取意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以考核人间的功过善恶,校对人死后在阴间应给予的赏罚。
三官殿,三官殿坐落在高出地面一米的平台上,单檐歇山式,整个建筑气势雄伟大家看到金字匣额“三官殿”上悬前檐,这是著名书法家吴三大手迹,殿门两侧橱联上书,“天地水三官之灵纲纪造化,上中下三元之气流行古今”。三官殿建于明代,三官又称三元。这里供奉着上元赐福天官,中元赦罪地官,下元解厄水官。其职责为掌管鬼神升迁之事和人间祸福在三元节下界考校记录人间善恶,对照考校结果,分别予以赐福、赦罪、解厄。对三官的信仰源于古人神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殿内壁画为《三官出巡地狱图》。
藏经阁,首先我们看到一座牌楼,牌楼建于1618年,悬山式砖木结构,坐南面北,内立“圣旨”碑,龙首碑额,龟跌,上刻神宗皇帝给白云观颁发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现藏于佳县档案馆。这圣旨碑虽历经风雨,但不失其威严与显赫,展示着白云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藏经阁建于1619年,封护檐硬山式,二层走马楼砖木建筑,三昂七踩斗拱,五脊六兽,升龙吻兽雕花琉璃垂脊,琉璃瓦顶,“日月凤凰”琉璃墀头。为白云观主要建筑之一,内存有道经4726卷。 白云观建成后,御马太监叶忠,将白云观的修建始末及玉风真人种种神奇的故事面奏神宗皇帝,朱皇帝是个信奉道教的人,便于1616年特降圣旨,亲派叶忠给白云观送来御制道藏4726卷,圣旨既出,迎送圣旨的队伍洁洁荡荡,从京城出发护直至佳县白云观。传开,全国各地无不为之震动,从此白云观声名大振,名扬四海,成为道教圣地。传说修建当年,适逢农历九月九日,佳州知州卢杨辉登临阁上大家正在浏览经卷,观瞻经阁之际,忽见二楼西南梁上,长出一枝一茎三花、光彩夺目、异香扑鼻的灵芝来,众人皆惊叹不已,以为神灵显示,灵芝献瑞之兆,所以藏经阁也叫瑞芝阁。
玉皇阁,建于1605年,是白云观主要建筑之一。三滴水十宇歇山顶,砖木结构建筑,四面回廊,阁分上下两层,三层挑檐,楼脊八卦攒顶,飞戟刺空,玉皇阁内供奉着民间信仰的玉皇大帝。传说中的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所以玉皇阁高出群宇,以示玉皇之尊。
文昌楼,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二层走马楼。文昌本指紫微垣中的六颗星辰,古代视为神座星辰,文昌帝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科举士子的保护神。文昌君两旁的侍从一为天聋,一为地哑,所谓“闻者不能言,言者不能知”。玉皇阁西侧还有马王庙,对面有圣父圣母词,北面为五老祠。
三清殿,位于白云山山巅,是白云观早的庙宇,扩建于1642年。三清,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的三位至尊天神。殿内壁画有明代艺术的绘画风格,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的老子八十一化的故事《太上老君八十一论图说》。 当你站在三清殿前,四周环望,秦晋高原群山起伏,茫茫大河滔滔东去,山上苍松翠柏,殿堂鳞次栉比,白云胜景尽收眼底。三清殿东西两侧有南斗词、北斗祠、玉皇庙等建筑。
超然阁,这里可供游人歇脚乘凉。当我们驻足在这座重檐歇山式木构方亭时,风铃声声,清风习习,一种远离城市的喧嚣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烦恼顿消,顿觉天地之大,胸怀无量,豁达超脱。 白云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日举办传统羊道会,据说七月二十一日是白云观魁星神像开光日,届时文人志士、社会名流荟萃一堂,吟诗、放歌、泼墨、对弈,品尝羊道,祭祖魁星,以彰文德、政风,兴文事,出佳作。 羊道是将祭祖祀魁星之后的牲羊羊肉及五脏六腑,羊头、羊眼、羊耳、羊舌等做成汤,一道一道请与会者品尝,故称羊道。羊道会是魁星信仰的延续。古时候多少文人士子为求取功名而拜倒在魁星脚下。艺苑英才则欢聚魁星阁,领略别具陕北特色的羊道饮食文化,品尝白云山羊道美味,抒发胸中诗情,吟诗作赋,挥毫泼墨,不亦乐乎。
元辰殿,建于1992年,这是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面阔7间,面积近500平方米,殿内正中塑斗姆及左铺右弼,四周塑60元辰。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为道教信奉的的位置宿神,每位神名用天干地支循环相配而得,本人出生年称为本命元辰,游人礼拜和自己生辰相同的本命元辰祈求吉祥,名为顺星。
财神庙,又名三灵侯庙,建于1710年,山屋顶,内供福、禄、财三神。
佛殿,建于明万历年间,为三孔石拱窑,外加硬屋顶,这是全真道教义“三教同源论”在白云山的具体表现。 白云观的建筑数不胜数,以真武祖师大殿为中心,殿,院、厅、阁、楼、台参差错落,星罗棋布。雕刻是这座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渗透了建筑的各个角落,雕刻的取材主要有木、石、金、砖、琉璃等多种,手法有剔底起突,雕、立体圆雕等。从磴道两侧的栏杆、花墙、旗杆、门前石到各建筑的御道、台基、柱础,木做的梁、坊、板、门窗、扇雀替、神像、供器等到处都闪烁着雕刻艺术的光辉。
白云观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其渊源可溯到明代。1608年,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等,持陕西布政使司帖来白云观总理教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了佳县白云观,白云观道教音乐受宫廷音乐的影响,杂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成分。因而,传人佳县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也具有古朴典雅、庄重肃穆的特色。清代康熙年间,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充实白云观道教音乐。因而,白云观道教音乐申的一些曲调又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道士们吸收佛教、晋剧、唢呐、民歌中的曲调和技巧,融化到道教音乐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佳县白云观道教音乐。白云观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全省。
白云山庙为西北地区大的道观,它频河拔立,依山攀建,庙宇建筑宏伟典雅,素以“关西名胜”闻名遐尔。在这宏大的古建筑群中,有灵巧多样大小得体的古建筑,有巧夺天工的雕塑作品,有栩栩如生的壁画,政治家悠扬动听的道教音乐。所有这一切,使白云山构成了一座明清时代的艺术宝库,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而白云山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陕北,东临山西,北靠内蒙,西近宁夏),佛道二教并存的现象,成为汉、蒙、回等族人民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之一,对各民族的大团结及文化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