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的遗迹有房址2座、窖穴60多个、陶窑2 座、.墓葬16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 器等。现将发掘情况分述如下:鬓图一82ZJT:,东壁地层剖面图 1、耕土层Za、黄色土Zb、灰褐色土3、灰色土4、浅褐色土5、浅黄色土 一、地层堆积 据了解,过去当地村民曾在遗址范围内挖沟修渠、深翻土地,遗址文化堆积曾遭到严重的扰动。据本次发掘的情况看,发掘区的西部破坏严重,东部则相对保存较好。现以靠近东部的T:,的东壁剖面和偏西部的T。西壁剖面为例,将遗址的地层堆积简述如下: 东部堆积分为五层(图一): 第一层:耕土层,厚约25厘米左.
紫荆遗址在丹江南岸约一平方华里的一个叫紫荆城的高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岸一丈二、三到一丈七、八。背靠南山,面临丹江,地面宽阔平坦,周围森林茂密,山间有禽兽野果,水里尽蚌螺鱼虾。向东可与庾原的部落相往来,向西可与东龙山的部落相联系,这种自然环境很适宜于原始农耕和渔猎,真是人类栖息生活的好地方。在发掘之前,人们在紫荆城及其附近,常常会拣到一些经过磨光的石头及一些奇形怪状的盆、罐等陶器碎片,这就引起了有关人们的注意。后来经过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七年相继勘察及实际挖掘,便证明了这里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在地方的原名紫荆城就定名为紫荆遗址。这个遗址就象西安半坡遗址一样,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并且包括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不同文化类型,有些出土文物还要早于半坡。在一九七七年发掘的一千四百余平方米面积中,发现了九十余个人们储藏东西的窖穴,七个烧陶器的窑和四十多座墓葬。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则遍地皆是。这些都说明当时这里长时期的居住着人类。窖穴相当稠密,形状有布袋形的,有锅底形的,也有透镜形的;有的比较完整独立,有的互相打破,还有后期的压着早期的。烧陶器的窑,多已残破,形状有的象瓢,有的很圆。瓢形的与半坡遗址中的相接近,窑室比较大些;圆的只有三尺多些。窑内还存留有窑篦,并有烧窑时添柴烧火的火膛。墓葬分布比较密集,离地面深浅不一,早期晚期互相叠压或互相打乱。埋葬的形式除了象常见的仰身直肢葬、侧身葬、俯身葬、及男性直肢仰身、女的侧身曲肢的合葬外,有些骨架姿势歪、扭、屈、曲异常,有的肢体残缺,有的身上还压着一些石头块,有的头部或颈部还插有锐利的骨器,这些大约都是受到惩罚而致死的。埋葬小孩子多肯用瓮棺,瓮棺的附近还常殉葬有整个的猪或整个狗的。看来当时对小孩子的死亡是十分悲痛的,所以在埋葬上也十分重视。一般大人死亡后没有殉葬品或者很少。早期的即靠下层的,殉葬多用陶钵,晚期的有陶罐、陶盆等。总的看,用整猪整狗殉葬的习俗比较特殊,半坡展览馆还不曾见过。
从发掘出土的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看,大体有陶器、石器、骨器等。
陶器,有作饮具用的鼎、鬲、三足罐形鼎、三足钵以及鬶、盉、斝等;有当碗用的钵、圈足钵;有作盛器用的尖底瓶、罐、瓮、缸、盆、盂等;还有杯、觚等用具及装饰用的陶环。这些,都是当时用来做饭,盛饭、存放食物等日常生活用具。陶制的工具有刀,有纺线用的纺轮和球形物。此外还有玩耍用的陶猴、陶口哨。口哨有一个音眼的,有两个音眼的,两个音眼的还能吹出两种声音来。这种玩具在别处也比较少见。陶器上一般都有好看的花纹,纹饰有用绳压印的绳纹,有象各种编织篮子的篮纹,有用不同的泥条泥块贴上的附加堆纹,有用尖器挖挑的剔刺纹,还有镂 孔。这都是为了装饰器皿、美化生活使先民们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才能。此外,能够说明先民们那时对更高的艺术要求的便是彩陶,即在烧制的陶器上不仅有各种纹饰,还出现了不同色彩的绘画。彩陶在这里比较普遍,有红色黑色两种颜色的,有褐色黑色两种颜色的。这类彩色花纹多半绘画在钵、盆、瓶等器具上。
石器大部分属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刀,还有镞、网坠、球、镰、磨石、磨棒等生产、生活用具及装饰用的石环。
骨器,有骨锥、骨针、刀、镞、铲、鱼钩、卜骨等。骨料多采用兽类的股骨,一端磨制成锐利的锋刃,另一端仍保留着原来的骨节 以便执拿。骨锥形制多样,有的磨制成精致的圆锥形或扁锥形,有的则是打制成锥形只磨出一个光尖。骨针、鱼钩都磨制的十分精巧,大小式样和现在的钢针、鱼钩相同。骨铲除使用狗、猪、鹿、羊的股骨制作外,还有用猪的下颌骨制作的。卜骨只是把骨片的一面烧黑,一面原样不变,用以测算吉凶,这种卜骨是早期卜骨的特点之一。
根据以上挖掘出土的情况可以看出,紫荆遗址的文化堆积,可以分为四个文化阶段和许多个不同的文化类型,最上层为距今三千四百多年前的西周文化层,即西周时期居民部落遗址。往下边便是距今四千三百至四千五百年前的“龙山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包含着陕西龙山文化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也包含了河南龙山文化的不同类型。往下第三层即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层,它包括了仰韶文化的整个阶段。最下层是距今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层。从这几个文化层的存在,有力的说明了从很远很远的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开始在我们商县的丹江河谷劳动、生息、繁衍,树写着中华民族及商县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