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陕西韩城普照寺,始建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是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位于韩城市东北10公里昝村镇吴村,建在10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居高临下,颇有虎踞高山之势。是韩城元建标志性建筑,佛教文化气息浓厚。
1999年开始建设的陕西省元代建筑博物馆已初具规模,现已对外开放。近年来,经过修缮保护的普照寺,被当地人称为韩城的”布达拉宫”。
韩城元代建筑多为悬山顶,墙体厚实稳重收分大,前檐柱额多为通担,这些是认识和研究元代建筑特征与风格的重要而宝贵的依据。
近几年,为了保护好元代建筑,经省文物部门批准,韩城拟将急需维修的元代建筑约十多处逐步搬迁到规模较大的元代建筑之地普照寺。现已搬迁了两处四座建筑,连同普照寺原有的古建筑及配列建筑共12座,占地8000余平主米,最终建成约二十多座的元代古建群,成为全省最大的元代建筑博物馆。
元代建筑博物馆,建在普照寺内,寺庙建在十余米高的古寨堡南端,寺门向南,拾级面上,居高临下,有虎踞高山之势。
普照寺为佛教寺院。佛教,自隋唐时期,特别在唐初就在韩城地区盛行,建寺甚多,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保留极少,普照寺是幸存的佼佼者。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照寺据记载,创建于元延祐三年即1316年,建寺后于元泰定三年,即1326年塑佛像。普照寺主体建筑是大佛殿,殿前东有“伽蓝庙”,西有“护法庙”。殿东为“土地庙”,西为“关公庙”,殿后有“观音洞”。
大佛殿雄伟壮观,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内有佛龛,龛上部有藻井,藻井有绘画,共130幅佳作,其中人物画33幅,花鸟虫鱼画97幅,笔黑生动,情景逼真,形态各异,堪为珍品。专家认为板画为元代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龛内有五尊彩色泥塑像,坐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面相丰满,神态自然,古雅庄严,呈说法状,通高4.2米。左右站着释迦十大弟子中的阿难和迦叶两尊塑像,各通高2米。一个双唇紧闭,双手合十。一个面带笑容,拱手而立。两边龛内是两尊菩萨塑像,均盘膝坐在工字莲花须弥座上,通高均3.6米,左边是文殊,右边是普贤。
普照寺是一组罕见的元代典型古建筑,佛像塑造逼真丰满,天花板为珍贵绘画。建筑、塑像、绘画融为一体,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元代建筑珍藏
天圆寺大殿
原址在城北大池埝镇西原村,现在被用作博物馆的大门。如果说普照寺大佛殿是以继承前代风格为主,天圆寺大殿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悬山式的屋顶,斗拱下出现了元代标志性的大檐额。前、后檐明间各用两根粗圆的八棱石柱。后檐柱上果不其然地发现了金代承安四年(1199)的施柱题刻。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天圆寺大殿虽不失醇厚,却更多的显现出质朴和粗犷。
高神庙
三座殿宇,原址在老城南郊苏村外突起的高台上,现被迁移至普照寺高台前空地的东侧。只是布局比较奇特,三座建筑分前、后两排,一座紧挨着一座地矗立在一起。这应该是韩城本地比较成熟的元代建筑的典型。
紫云观
普照寺背后的小山上,原来是一处古代的山寨,十分空阔平缓。原址在韩城象山中学内的紫云观,一组共六座建筑就被整体迁移至这里。这六座建筑是完全按照原先的方位和平面格局在新址布置起来。三清殿为紫云观主殿,小小的三间,结构也很简单,此殿最引人注目之处也许是正脊上一对精美的元代琉璃鸱吻。犹龙殿为紫云观后殿,东、西两侧还各有配殿两座。和高神庙三殿的精工细作相比较,紫云观的殿宇,体量小,结构简单。可是整体看来,却是以小见大,气象堂皇,显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独到的空间组合魅力,远非今日的高神庙可及。
陕西省韩城普照寺大佛殿保护维修
普照寺位于韩城市昝村镇西北的吴村寨南端,占地30余亩,陆续迁建韩城境内濒危的元代建筑十座,被誉为“元代建筑博物馆”。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文物局“晋东南及韩城早期古建筑保护”项目的部分。普照寺大佛殿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39平方米,由于年久失修,大佛殿及东西厢房墙体裂缝,部分木构件糟朽、缺失,地转破损严重,屋面漏雨,室内佛龛藻井木结构朽坏变形,佛像严重倾斜。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重视下,该维修项目于2008年3月启动,2008年11月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