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壁古战场遗址所在,虽然当地人早有传闻,但一直没有确切定论。直到1999年9月新华社发出消息称:经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者靳生禾、谢鸿喜长期考察研究,确定玉壁古战场就在稷山县太阳乡白家庄一带。
玉壁城位居汾南高垣,城下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西、北、东三面绝璧环绕。唯有南边一条大道供人出入。这条南北大道将全城分为两半、东曰“东城”,西曰“西城”,如今当年的城廊大都废圮无存,只有西、南两处尚有夯土筑成的残垣断壁。据同行的王保军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夯土都是自下而上倒夯而成,和今人夯土操作习惯恰恰相反,遥想古人当时如何使夯筑墙的,真是匪夷所思!
在南城墙入口的西侧,有两处地形高、墙基厚,平面是凸形的地方,如今荒草野蒿横生疯长。据说这两处就是当年西魏守城主将韦孝宽下令缚木连接建高楼,以抵御东魏高欢大军筑土山欲乘之而入的地方。城北部有一条土岗,高约3米,宽 约 约10 米,长约100余米,平面为拱形,当地群众形象地称其为“圈椅背”。据说,这个圈椅背上,原有一座宫殿式建筑,可能是韦孝宽的指挥所或勋州官署之所在。
玉壁城东北角,原有一条羊肠小道,蜿蜒而下,直达汾河,据传为玉壁城的“饮马道”。城的北面和西面,各有一个平顶土丘,与城相连,昔日均为城堡,无门,从暗道而入。后因高崖坍陷,城堡无存,暗道也不复再有。据说这城堡原为城防碉堡,也有人说是瞭望哨堡,用以观察效果动向,或称报警台。
城东沟里半坡地方,有一地道口,人望可见,黑黝黝的,入口处塌土甚多,原来弯腰可进,如今仅容钻身而入。据当地人说:原地道内宽三尺有许,高约四、五尺,可容一人行走。传说此处原非地道口、而是城内暗道坍陷所致。当年玉壁大战时,韦孝宽命人专修的,从城内一直通到村东十里左右的吴壁村,因为韦孝宽夫人系当时的皇姑,其娘家就在吴壁村。修此暗道,以备战事吃紧时,让皇姑从玉壁城通过暗道安全转移。据笔者查阅有关史料,确有玉壁大战结束后,东魏曾向西魏遣返皇姑之一说,但此皇姑是否韦孝宽夫人,不敢贸然确定。更多的人则认定,此地道是从东往西而凿,当为东魏高欢攻打玉壁城时命人挖的,即所谓“我会穿地取尔”的军事战术之一。笔者引着这个地道口从崖上直线循迹,果然看到城西沟沿半腰处也有一个地道口,正是嶙嶙白骨堆积处,正好印证了当年韦孝宽令西魏士兵挖堑壕、点柴火、斩杀薰死从地道而入的东魏士兵这一史实。这个地道,是南北朝时攻坚战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我国时间较早、保存较好的古代地道战的实物遗存。
玉壁城遗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个万人冢,俗称“万人坑”。它位于圈背椅右前方六、七十米的城西沟沿,从底到顶深约三十多米,宽约十多米,里面骷髅依稀可辩,人骨叠放横陈,使人望之毛骨悚然,寒意顿生。据说这个“万人冢”原先黄土覆盖,后因年久水土流失,白骨露野,让人惨不忍睹,不禁黯然神伤。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一将功成万骨枯,”此地空余万人冢。遥想当年那些血气方刚的健儿男子,别家离乡,远征作战,捐躯沙场,饮恨玉壁,至今已越1400多年,尸骨未能入土为安,亡魂未能还乡归祖,甚至连一个普通名字也未给后人留下,将士们九泉有知,宁不悲乎、痛乎?!每念至此,怎不让人潸然泪下,慨叹命运无常,长天不公!难怪清代稷山县令顾涞初到此吟诗凭吊曰:“玉壁城边旧战场,到今成败一苍凉。金风飒飒呤秋垒,月冷云迷草不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