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临汾属平阳路,是元杂剧的发源地和繁盛之地。遍布临汾城乡的元代戏台、碑记存在着一个元杂剧发展时空序列。临汾元杂剧的地面文物也成为有元一代杂剧的发展史。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杂剧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金大安二年(1210年),侯马金墓是迄今为止新发现的金代最后一个戏曲遗存,其戏台模型上的戏俑是以副末、末泥和副净为主。而到了元初,正末、正旦逐渐成为戏曲的主要角色,净的插科打诨仅为陪衬,曲牌连套的戏曲音乐形式,戏曲动作舞蹈化,标志着杂剧整套的舞台演出体系已经形成。临汾魏村三王庙(又称“牛王庙”)元代戏台反映了这种情况。三王庙始建于宋,戏台初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戏台前后两侧无山墙,观众可三面观看。清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有重刻《牛王庙元时碑记》,记载了建庙缘起、元时三王庙及戏台概貌以及当时祭祀演出情况。其云“今有乡赛二十余村,岁时香火益胜”,“其庙枕村之北岗,姑峰秀于前,汾水环于左,地基奕垲,栋宇飞,石柱参差,乐厅雄丽”,“至于清和诞辰,敬诚设供演戏,车马骈集”。可见元代北方农村戏剧演出繁盛之一斑。这一时期发现的戏台,还有芮城永乐宫旧址潘德冲石椁杂剧雕刻、万荣太赵村稷王庙舞厅石碑、河津清涧村东岳庙戏台石碑、襄汾汾城城隍庙乐亭石碑等。
亦称水神庙,庙已毁,戏台独存。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1984年重修。戏台坐南朝北,台基高1.6米,沿袭宋金舞亭建筑规制。平面方形,面阔9.4米,进深9.35米,单檐歇山顶,举折适度,筒板布瓦覆盖。台前及两侧前部敞朗,四角立角柱四根,两侧后半部与背面墙内立撑柱四根,共为八根柱子支撑顶部荷载。角柱之上施大兰额结成井字形框架,八根由外向内支撑华丽的八卦藻井,结构精巧,设计合理,是我国现存元代戏台中规模大的一座。
1.忌走马观花,出去旅游的目的是愉悦身心,增长见识,如果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纯粹到此一游,而不去细心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就失去了旅游的意义了。
2.忌行李过多,旅行时带过多的物品是没有意义的,它是我们的旅行的累赘。带在身边,行动又不方便,放在旅馆又不安全。出去旅游只要带齐证件以及必备的药品、一些日常换洗的衣服也就够了;
3.忌惹事生非,旅行的地点始终不是自己的“地头”,正所谓人生地不熟的,还是要收敛一点霸气好;
4.忌分散活动,如果是一伙人去旅游,最好不要各有各的节目,大伙一起行动会比较好;
5.忌钱人分离,多个心眼,小心为上的好;
6.忌带小孩,小孩时刻需要大人的关照,使大人不能全心享受旅行所带来的乐趣;
7.忌不明地理,去一个新的地方旅游,最好是先熟悉当地的地理环境,一方面不会走冤枉路,另一方面可以对景点有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