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 年)在观内创建醮坛,明、清时期屡有修葺。现存建筑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代所建。
太符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875平方米。两进院落,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楼、倒座戏台(下层为山门)、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戏台之间,东设关帝庙,西设二郎殿;戏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间,东设后土圣母殿,西设五岳殿,在后土圣母殿、五岳殿南侧各设有窑洞十孔,窑顶分别建有钟、鼓楼。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于观内最北端,俗称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前设月台,明间施板门,两次间置直棂窗,檐下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殿内神台上设竹木神龛,龛内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左右侍女、天官等像共7尊,为明代塑造。殿内山墙及后壁清代绘道教壁画共93平方米,每组画旁列有榜题。
五岳殿为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
殿内神坛之上塑五岳四渎神像,两侧山墙上方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悬塑。
后土圣母殿为东配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四柱前廊式结构,单檐悬山顶。殿内神坛及两山墙下供奉彩塑35尊。后壁及两山面墙上绘有“燕乐图”壁画,描绘圣母宫中生活场面。两山墙壁满布悬塑,为圣母“出行”与“回宫”场景。五岳殿与后土圣母殿内壁画、彩塑均为明清两代作品。
观内还保存有金碑1通、明碑5通、清代及民国碑3通。
太符观位于汾阳城东北17公里处的杏花镇上庙村 , 西依全国著名的山西杏花村汾酒厂 ,南望307国道。据《太符观创建醮檀记》记裁,此观创建于金承安五年(1200),是中国、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符观座北向南,正殿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前有月台,突了了正殿的位置。正殿南向为山门,配殿分列东西两侧,整个庙区面积 6420 平方米。
正殿为昊天玉皇上帝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前后檐下及两山檐下均置斗拱,斗拱为五辅作双抄计心造,硕健百古朴。殿内彻上露明,梁架四缘木伏,前接乳木伏,两山檐柱头斗拱里转五辅作承托丁木伏梁,翼角斗拱里转五辅作上施抹角梁承托下平转。屋面各脊用琉璃檐,檐口呈曲线,出檐深远。建个建筑外观雄浑、飘逸,极富美感,为古代建筑艺术之范例。殿内筑神台,塑玉皇大帝坐像及待臣、侍女立像,共7尊。塑像神态各异,特别是侍女像神态非常生动,似依真人所塑。殿内三壁满布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无图”壁画。
东西配殿建筑结构基本相同,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西配殿为五岳殿,塑五岳四渎及侍臣塑像,两山持五岳出巡、降安悬塑。东配殿为后土圣母殿,塑各种圣母及圣母侍臣、侍女像,后壁绘壁画,表列圣母燕乐场景,两山挂圣母去游天界,众神俯瞰人间悬塑。
这三座殿宇大量的壁画、泥塑、悬塑,包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美术作品。太符观作为道教做法祀神的场所,虽经沧桑,仍保存这么多的文物,实为珍贵。是山西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西众多的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主要特色
汾阳作为古汾州府所在地,确实也有许多的人文古迹传承与世,杏花的“太符观”就是其中的一个。太符观位于山西汾阳市城东北15公里杏花镇上庙村。此观始建年代不详,金承安五年在此创建醮坛,刻立碑记,后经明、清修葺,始成现状。太符观先后在1965年被山西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颁布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符观的主要特色是它有着品位高超的建筑群体和线条优美的彩塑、悬塑和壁画。多年以来它吸引了许多建筑、美术、文物、文化艺术届的专家学者到此参观考察。太符观的壁画、彩塑、悬塑、碑碣包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杰出的艺术作品,虽历经风雨,但仍焕发绚丽光彩,在山西宗教建筑中占具重要地位。太符观总占地面积为8600平方米,始建年代无考。据正殿建筑风格和观中现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太符观创建醮坛记》记载:始建年代当不晚于金代中期。至今至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太符观,整体外观雄浑飘逸,极富美感,为古代建筑艺术之典范。它的整体建筑为正殿、东西配殿。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为金代建筑结构。该殿建筑壮观、结构朴实、用材粗硕,形制、手法和风格为宋金建筑。大殿平面近正方形,前置月台,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前檐及两山檐下均置斗拱,为五铺作双抄计心造。大殿出檐深远,翼角升起升出明显,使屋檐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使建筑更显得独特、飘逸。它的前檐呈蚂蚱头状,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窗户为直棂窗,殿门为板门,各扇各钉五排金爪形铁铆钉,每溜十个共100个。说宋代建筑结构朴实、用材粗硕,主要斗拱、梁柱方面。宋代建筑斗拱粗壮、笨拙,比清代建筑更具实用性,它的檐柱有明显的侧脚,檐柱、金柱不设柱础石,使建筑更加稳固,这些都是宋金建筑的特色。墙上的砖与咱们的砖也有区别。这里的砖又扁又宽,最重要的是砖与砖之间没有用泥垒在一起,而是用磨砖合缝的手法建造的。进入殿内的门槛,不能踩。因为在宗教中门槛为神的肩膀。殿殿顶右上方的浮木,呈人字型。主要起分解力的作用。柱梁下面没有柱础,主要为防震,再者是结实。殿内筑神台,设竹木神龛,檐部小木作遍施彩绘,神龛正中供奉昊天玉皇大帝,高2.45米。左右塑侍臣四,侍女二,高约1.85米。这两尊仕女雕像体态均匀丰满,眉目较好、端庄,华贵雍容,栩栩如生,堪称古代艺术的珍品。这两尊仕女身材比例恰到好处,整个雕塑的艺术价值可以同晋祠一绝宋代仕女相媲美,两侧分别塑有四尊天官,是玉帝的得力干将。柱梁上盘着四条龙是道教的护卫四神的化身,同时也是玉帝的护卫神,以壮玉帝声威。四周的壁画,共分134组,宽为12米,高约3米,这些壁画是365天值日星君朝元图,与芮城永乐宫的朝元图不同之处在于每组神均有题榜,可看到“太罗元始天尊”、“灵宝元帅真君”等字样,壁画中的人物均为道教诸神,执掌天上人间之事,每天都有一组,下界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百姓疾苦,回来向玉帝禀报,一年365天,天天有一组,轮流循环值日,玉帝身后绘有神农氏,传说中为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名称由来
太:为太极之略,意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和实体。符:为符命之略,意为天道运行的规律和显示其运行规律的符号和文字。道教中太极又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混沌之气。《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产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由太极产生阴阳(或天地),再由阴阳产生春夏秋冬四时,由四时产生乾(天)坤(地)震(雷)巽(xun风)坎(水)离(火)艮(gen山)兑(泽)八卦。观:道教祭祀之地,供奉神灵和作法事的场所。传说,道教最早的宫观是陕西周至县的紫云楼,此楼原是周函谷关关令尹喜的观星望气之所,后迎老子在此讲授《道德五千言》,即传世的道德经。于是后人即将奉迎神仙之所称作观。所以太苻观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