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景阳岗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遗物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在陶器中,以灰陶为主,黑陶较少,红褐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素面为主,有较多的篮纹、绳纹、方格纹。器类以盆、罐、豆、盒、瓮为常见,鼎、鬲较少,以罐作为主要炊器之一,鬲部饰绳纹,具有许多异于典型龙山文化的特点。上述特征显示这个地区的文化面貌即与鲁北地区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有一定差异,更与中原龙山文化不同,但与它们存在密切的联系,似乎代表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也为中原与海岱文化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在遗址北部清理出龙山文化灰坑1 个、春秋墓1座。灰坑剖面有清晰的文化层,堆积厚约1.5米。上层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兽骨遍布;耕土层下为汉代、商周文化层;最下层为龙山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中晚期的遗物,多为生活器皿。灰坑底部发现一完整牛骨架,似为祭品,对古代家畜饲养的起源、驯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采集有小骨针、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东西长3.5米,南北宽2米,残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长方形腰坑,坑内殉狗一只,头向东。墓内出土遗物有陶、铜、骨器等共1770余件。1994年,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文物勘探队在配合阳谷县景阳冈公园开发建设工程中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椭圆形,东北——西南走向,西端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长约1150米,北端宽约230米,南端宽约330米,中部最宽处约400米,总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聊城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又联合对其进行了钻探、试掘工作,发掘面积为1200平方米。经挖掘发现,地面已无城垣遗迹,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遗址东北角现有南北向水渠穿过,从水渠西壁可见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残基,其外侧被东周城垣残基打破。岳石文化残垣下压龙山文化城垣,其顶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见水,无法钻探,估计渠底以下还会有数类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龙山城垣内侧夯层向里倾斜,夯层较厚,不规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内侧城垣的灰坑,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处并存大小两个利用原自然冈丘经部分加工而成的台址。大、小台址分上、下两层,下层主要用纯净黄褐面沙土夯筑,上层为灰花土筑成。夯具分圆棍夯与石器夯,夯窝明显,夯面清楚。
阳谷景阳岗遗址是鲁西北地区发现龙山文化城址,其规模大、规格高,在全国亦属罕见。城内大、小台基布局清楚,又在小台基上发现了祭祀遗存,这些都为研究龙山时期城市结构、功能及社会形态提出了新的课题和线索。有部分专家认为这里可能是“舜都”。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龙山文化陶器以灰陶为主,并烧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龙山文化遗址中开始出现长方形土台式建筑,而且城址开始大量出现,近年在聊城境内古济水沿岸先后发现了以景阳岗、教场铺为核心的八座龙山文化城址,形成了一个城址群,这表明当时已经开始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该城址1977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