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韩氏家族墓地位于山东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北200米处,占地面积280000平方米,是唐代魏博节度使韩允中与其父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韩国昌的家族墓地。韩氏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莘县境内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称为“韩王墓”。
韩氏家族墓地现存韩国昌、韩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与神道碑、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据旧唐书记载: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忠为唐魏博节度使,其父韩国昌为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规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朴,系用圆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额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龙曲身盘绕、层叠分明。
文物
韩氏家族墓地原包括:韩国昌、韩允中神道碑2通,碑前有牵马俑石马,武士俑,羊,虎,墓表5件石刻。对面原有另外一列石刻与之相对应,已残。碑后150米处有韩国昌、韩允中墓,墓内石棺高2米有余。神道碑西北300米处.发现韩氏后代墓葬4座,均为五代时期,其中2座墓中有墓志出土,墓主分别为韩悦以、韩传以兄弟二人,系韩国昌孙子,韩允中弟兄的儿子。
韩允忠神道碑通高6.38米 ,宽2.15米 ,厚0.75米 ,由额、身、座三部分组成。碑额和碑身为一巨石雕刻而成,碑额为方形圆角,用高浮雕的手法刻二龙戏珠,二龙盘环、曲身、层叠分明,各用一爪踏珠于碑额中心上部,碑额中心有圭形平面,阴刻篆书3行12字:“唐故魏博节度使韩公神道碑。”碑额的两侧各浮雕3个下俯龙首,碑额背面雕饰龙身,碑身高3.57米 ,下部略残,碑文楷书,阴文50行,行约84字,现存约3800字。龟形座,足内收,龟爪露出,细雕其状,从侧面观之此龟似静,又似在缓缓行进之中。
牵马俑位于石马的左侧,首残,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束带,双手持马缰,右手握缰至马辔出处,做拢马停进状,马圆体肥,马首饰辔,低首,鬃毛直立,背饰凹形鞍。
武士俑身穿长袍,双手在胸前紧握宝剑,目光正视前方。
石羊体大肥壮,前腿双膝跪地,作伏卧状。
马辔、人俑衣服纹饰等则用浅浮雕的方法来表现,整组石刻粗犷、古朴,造型生动形象,是唐代石刻难得的艺术珍品。碑文为楷书,字迹端庄、规整、秀丽是研究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韩氏先世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据旧唐书记载:“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魏博镇为割据河北的三大强镇之一。韩允中为显赫一时的高官,在魏、博之间,方圆百里,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号称土皇帝。
相关历史
唐玄宗李隆基时,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但唐中期以后,部分节度使发展成不服从中央命令,藩镇成为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其中,安史之乱后所设的卢龙、成德、魏博三镇实力最强。三镇名虽服从朝廷,但不输贡赋,军中主帅,或父子相承,或由大将代立,朝廷无法过问。因这三镇都在河北道,故称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
墓地保护
山东省财政厅、文化厅和县政府自1991年至1994年先后拨款对该墓地进行维修,将其父子神道碑并列排放。并把埋在地下的武士俑、牵马佣石马、石羊、石虎、墓表挖出来排在碑前,并征地建房。但由于无人看管,2004年11月19日凌晨,石刻群中一武士俑被盗。
为进一步加强对该墓地的保卫工作,自2004年11月起县文物管理所派专人在此日夜看护,并对看护房进行了维修,从村内架起了电线,解决了照明问题,给看护人员配备了手机。2005年1月3日夜间11点,石刻群中石马因看护人员及时发现,被盗未遂。
石刻群所处位置因经费紧缺问题,难以建成像样的保护性质的陵园,所有石刻均孤零零地竖立在田野中,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人间历史,石刻遍布裂纹尽现历史沧桑,石碑满目疮痍诉说不幸厄运,石人被盗更使墓地倍显孤零,至今仍下落不明。站在空空如也的基石旁边,倍感失落之感,徒生苍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