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州沿105国道向南约50公里,来到高唐县的梁村镇,这里距高唐县城还有十几公里,刚看到“梁村”的路标,就看到路边不远处的古塔,镇上建筑大多低矮,古塔显得格外醒目。由于坐落在梁村,所以兴国寺塔又称梁村塔。
远远望见一道黑白两色的围墙环绕古塔,可转了大半个圈不得其门,于是向路边一位僧人打扮的长者问路,僧人热情地引我们前往,原来南向的正门经常不开,参观古塔需穿过镇里的敬老院,从后门进入。
兴国寺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十一级,高38.8米,边长2.85米,第一层为重檐,北面开一门,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每层四门,檐下施以斗拱,整齐有秩。塔的顶部置葫芦形塔刹。
古塔第一层北面的门是入口,距地面有3米多高,也是铁将军把门,无缘一览塔内景象。据为我们引路的僧人介绍,塔内有阶梯直通塔顶,但攀登时需从塔体外的塔檐上回转方向,不象一些大型古塔那样在内部建有回廊,近年维修时古塔外部增设铁质抱箍,箍上置铁环,方便攀登者把握,即便如此攀登的危险程度还是很大的,铁将军把门情理之中。
兴国寺塔的建筑年代已无考,在清代刻印的高唐州志中把这座塔称为“宋塔”,从其建筑格局看也应为宋代遗物,1986年对塔基进行维修时,在距地表5米深处挖掘出土的明代成化十四年“敕赐重建兴国寺碑记”碑身半通,碑帽一块。说明此塔在明代曾经维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99年,现在维修的痕迹清晰可辨。
塔身各层均供奉有石刻佛像,查了下资料,原来这些佛像都是有讲究的,一层为狮子佛,二层为炎肩佛、阿众佛,三层为持法佛、大光佛,四层为最胜音佛、须弥相佛,五层为难阻佛、大明佛,六层为释迦牟尼佛、日月灯佛、大须弥佛,七层为明闻光佛、宝相佛,八层为日生佛、须弥光佛,九层为网明佛、妙音佛,十层为不空成就佛、宝胜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十一层为如须弥山佛、无量精进佛,地宫为圆通菩萨(四背观音)。
塔下原有一座兴国寺,现已无存,在古塔北面约十米的地方有一株古槐,据说此槐曾粗约十数围,高六丈许,福荫二亩余,七十年代遭火焚,后发新枝,相传此槐位于原兴国寺大殿前,为唐代僧人所植,称为“唐槐”,“宋塔唐槐”为高唐县的一处名胜古迹。
塔下的兴国寺正在筹划复建,佛教的兴起对古塔保护有很大好处,我国现存的古塔中多数是佛塔,而明、清时期兴起的风水塔虽然建筑年代较晚,却多已无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佛塔下的寺院能够为古塔的保护与维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很多古塔都是经过历代的多次大修才得以留存上千年的,佛的号召力也使古塔能够获得更多善男信女的捐助,而风水塔是不具备这种优势的。
现在大多数古塔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多由政府出资进行,随着佛教的再度崛起,相信民间的维修资金来源会不断增加,能使更多的古塔继续存留下去,而且预计塔类建筑也会和佛教一样出现中兴,为我们增添更多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