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上正中间镶嵌着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的"金刚舍利宝塔"石刻匾牌。门内没有梁殿,东南角有通往座上的阶梯,座上设5座小塔,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是研究蒙古族天文史的重要材料。
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觉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逊色。
金刚座舍利宝塔,建于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为慈灯寺(俗称五塔寺)内的一幢建筑。寺内其他建筑早已塌毁,只有此塔巍然独存。金刚座舍利宝塔俗名五塔。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塔寺街。原为慈灯寺(俗名五塔寺)内的一座建筑。寺宇早就损毁,惟此宝塔巍然屹立。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3米,平面为长方形。金刚座建在台基上,其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有砖雕狮、象、法轮、金翅乌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身下半镶嵌蒙、藏、梵3种文字所书之《金刚经》经文,刻工细致,字体工整。金刚座上半部为佛龛,龛中塑1座佛像,两旁为宝瓶柱,龛上为梵文6字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金刚座南面正中开券门,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蒙、藏、汉3种文字书写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石刻匾额。门内为无梁殿,东西隅设有通向金刚座上的阶梯。金刚座上设置5座小塔,中间一座为7层,其余四座为5层。各小塔一层嵌佛像、菩萨、菩提树等砖雕;第二层以上设佛龛,全塔共有1563个鎏金小佛像。塔北的照壁上嵌有3幅精细的线雕刻石——蒙文“天文图”、“六道轮回图”、“须弥山分布图”,都是珍贵文物。全塔造型比例适中,工艺技巧精细娴熟,显得玲珑秀丽,是古代美术建筑。塔后影壁嵌有蒙古文天文图石刻,为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中国文物保护单位。
金刚座舍利宝塔主要由金刚座和上部五个方形舍利宝塔构成。这种形式的佛塔在中国出现较晚,也比较罕见。塔为砖石结构,通高约13公尺,平面呈长方形。造型优美,比例严谨,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塔身外面饰以雕刻涂釉加工预制的琉璃砖,在边缘和转角处镶以白色条石,光彩的琉璃用于受光强烈的桃檐和塔刹,作装饰。
金刚座平面作“凸”字形,建于约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为砖雕狮、象、法轮、金翅鸟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的上部有七层短挑檐,一层檐下镶嵌蒙、藏、梵三种文字所书的金刚经文,刻工细致。从第二层到第七层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
金刚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开有拱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有蒙、藏、汉三种文字书写成的“金刚座舍利宝塔”汉白玉石匾额。塔内用半圆砖拱,门内的无梁殿东西角有搂梯通上座顶,出口处是一座方形攒尖亭。亭北设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当中的小塔出檐七层,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层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萨、菩提树、景云等砖雕,刻工精巧,玲珑秀丽。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石刻用少数民族的文字标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五塔寺中有价值的当属紧靠北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天文图直径144.5厘米,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用蒙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