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是二十世纪初由奉天和黑龙江两省联合创办的高等学府,是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建立的规模大的一所由文、法、理、工、教育五个学院组成的综合性大学。1928年张学良任校长后,实行男女同校,增设学院,延聘教授,大力发展体育。一批著名学者如章士钊、梁思成等在此任教。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革命和建设人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3年,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当时学校选定的地点不是人们现在熟知的北陵校区或是南湖校区,而是位于现在沈河区大南街科学家花园附近的原奉天师范学堂(后又称奉天两级师范学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长王永江、教育厅长谢荫昌的建议创办东北大学。他对王永江说:“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不管用多少钱,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日本人听说张作霖要筹办东北大学,竟派驻奉天总领事前来“劝告”,对王永江说:“你们不必办大学,想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到南满医大去,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日本阻挠东北办学的卑劣行为,激发了公愤,筹备委员们下决心一定要把东北大学办起来。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以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开办理、工两科,以奉天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为基础开办文、法两科。
办学之初,学校暂用的是位于大南关的高师和文专两校的旧校舍,也就是今天沈阳市沈河区大南街科学家花园附近的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旧址。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首任校长。东北大学成立后,原文专校舍让给即将成立的奉天市政公所,高师原址已不敷使用,为此王永江在得到清室醇亲王载沣同意之后购买了北陵东南陵堡子村附近土地约500亩(其中有300余亩为陵地),作为东北大学理工农三科新校址,并于5月正式开工建设。1925年暑假后,理工科迁入北陵新校舍,文法科仍在沈阳高师旧校舍上课,自此,东北大学就有了南校、北校之称。
同年5月,省长公署又划拨长宁寺附近官地200亩,作为东北大学工厂厂址,供学生实习使用,并聘请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博士任厂长。
1928年,接替父亲张作霖主持东北军政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兼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先后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扩建校舍、高薪礼聘著名学者、购置国外先进实验设备、资送优秀学生出国。
1929年2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为改变东北大学南北两校,办事诸多不便的情况,又建设了汉卿南楼(文学院教学楼)、汉卿北楼(法学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等。9月,南校全部迁入北校。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刚投入使用不久的新校舍被迫停用,东北大学成为第一所流亡大学,东大师生先到北平、后迁开封、西安,南下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1938年,由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等组成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从西安迁至汉中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等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从长沙迁至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东大旧址北门而入,先来到的是校长住宅,早先,这里有警卫把守,据说张学良就曾在二楼居住过。校长住宅的一楼门厅处,可通往男生宿舍。再往前走,一堵新墙堵住了我们的去路。绕道至男生宿舍正门,这里已经被改造成招待所,现在整座楼空置,正在进行装修。站在走廊内放眼望去,数十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依次排开,若不是房间内的塑钢窗和网线提示,肯定会产生学生放假开学时还会返回宿舍的错觉。从男生宿舍一路向西,有个老干部活动中心,这里是当年的女生宿舍,只有两层楼高,建筑面积照比男生宿舍也小很多,内部装修也不及同时期的其他建筑气派,可眼前的这座建筑在当时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东北大学校史上任何一个历史事件。
张学良就任东北大学校长之前,东北地区没有女子大学,各高校也不招收女子学生。张学良校长上任伊始便倡导男女同校。1928年9月,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虽然当时女学生人数只占在校学生的6%,但这对于东北大学来说是个良好的开端。为鼓励女学生入学后努力学习,张学良还让夫人于凤至亲自到东大政治系插班听课。
女生宿舍附近,分散着很多二层小楼,这些就是当年的东北大学教职员住宅。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漫步其间,不知道哪些房间内,曾留下过这些大师们的身影。
汉卿南、北两楼相互对立,隐匿在大院之内,少有人打扰。一墙之隔的原图书馆大楼,现在仍然保留着古朴典雅的风采。图书馆大楼呈现飞机形状,共有三层。一层是书库,二层是借阅室和办公室,三层是阅览大厅。图书馆内的二次采光设计,效果极好,令许多中外建筑设计师赞叹。当年东北沦陷后,东北大学图书馆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他们在此关押、枪杀抗日志士,图书馆后身的红砖墙上仍可见累累弹痕。东北大学图书馆旧址现由辽宁省档案馆使用,据悉,省档案馆将搬迁至浑南新馆。
位于东北大学旧址北侧的体育场,曾见证过辽宁体育的辉煌一刻。这座体育场在当时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体育场,为举办第14届华北运动会而兴建。体育场包括400米跑道的田径场、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和两个网球场。体育场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东、西、北侧为看台区,呈马蹄形,可容纳3万人,由于主看台为罗马式建筑风格,所以又被称为罗马式马蹄形体育场。在1929年5月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东大健儿刘长春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3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张学良将军在这里观看了他的比赛,于凤至还给他颁发了奖品。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一所大学的历史愈悠久,其积淀的文化气氛愈浓厚,学校的气质就会凝结在建筑上。
现位于皇姑区北陵大街45号的东北大学旧址,虽经90载风雨洗礼,依然处处散发着古朴宁静的整体之美;东北大学南湖校区更是一次规划成型,直到今天还沿用着上世纪50年代的规划设计。一所高校、两处文保单位,这些校园老建筑本身,就是一部静中含动的东大校史。
2001年06月25日,东北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