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遗存
2005年下半年和2006年4月配合京台高速公路浦城段建设,福建博物院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公路沿线所涉及的的地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9座陶窑中,1座为圆形窑,6座为椭圆形窑,2座为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出土石器68件、黑衣陶器262件、灰硬陶器105件以及大量黑衣硬陶片、夹砂陶片和泥质陶片。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
猫耳山遗址内重要的发现是9座陶窑,平面形状有圆形窑、椭圆形窑和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保存较好。龙窑2座分别长5.56米和5.38米,坡度4-10°之间,碳十四年代为距今3600-3900年,属于龙窑的雏形,为同类窑炉中时代较早。烧造产品以施黑衣的印纹硬陶为主(90%以上),器形有罐、尊、釜、盆、豆、盅等,与周围墓葬及居址灰坑中出土的陶器一致,此类产品在闽北及闽浙赣三省交界地带各遗址中广泛发现,因此具有代表意义。猫耳山遗址分布范围大,总面积达百余万平方米,商代遗迹遗物丰富,保存较好;遗址各部分功能较明确。
管理保护
鉴于该窑群的重要价值,考古专家组认为“应原址保护,高速分路建设部门应变更窑群所在标段原路线设计方案,避开该窑群,确保珍贵遗迹不受破坏”。国家文物局发函福建省文化厅,同意专家组意见,肯定猫耳山商代窑群“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属重大考古发现”,要求对该遗址“进行原址保护”,同时建议高速公路建设部门变更窑群所在标段原路线设计方案,并要求将该遗址“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相应的保护范围,并对遗址现场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现在高速公路已绕过窑群,窑址已得到有效的保护。
2006年5月,在中国考古学会和中国文物报主持下,猫耳山窑群被正式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8年,福建省考古30年成果展展示了猫耳山发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