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琉璃河大桥位于房山区琉璃河,的京石公路上。是房山区境内最大的石拱桥,其规模仅次于卢沟桥。琉璃河又名大石河,古称圣水,流经这里东行,汇入拒马河,每到汛期,原建木桥常被冲毁。嘉靖十八年(1539),修此桥。嘉靖二十五年建成。石桥南北向,横跨琉璃河上,全长165.5米,宽10.3米,高8余米,共11孔,中孔最大。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兽头。桥体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其上均雕有海棠线等纹饰。嘉靖四十年(1561),向南北两方督修路堤。堤宽19.8米,高近4米,总长约2000米。堤面铺以巨型条石。为传说中的五里长街。从修桥到路堤建成,前后20余年。琉璃河石桥,是北京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石桥之一。
历史文献
据文献资料考证,早在金代琉璃河上就建有桥梁。南宋诗人范成大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也就是金大定十年出使金国途经琉璃河,触景生情作有《琉璃河》诗:“烟林葱茜带回塘,桥影惊人失睡乡。陡起褰帷揩病眼,琉璃河上看鸳鸯。”从诗文中可得知,在金大定年间,琉璃河上就已建有桥梁。
元初, 朝廷官员王恽曾呈《请起盖良乡县留李河桥事状》:“……有旧来经由留李河(琉璃河旧称) 桥道…… 兵革以来, 桥废不行……窃详若依旧盖起留李河桥道, 不惟道路高平径直……”这表明金末琉璃河上仍有桥,后来在金元交战中被毁,王恽上报中书省,请求重新修筑桥梁,这促使朝廷加快修建琉璃河桥。
南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宋军抵抗元军,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不敌,在今广东潮阳海丰附近的五岭坡一带被俘,至元十六年(1279年)被解往大都(今北京) 路过良乡县琉璃河时感怀赋诗《过雪桥琉璃河桥》:“小桥度雪度琉璃,更有清霜滑马蹄。游子衣裳和铁冷,残星荒店乱鸣鸡。”元代修建的琉璃河大桥可能毁于元末的战火。
今存琉璃河石桥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据琉璃河石桥北东侧《敕修琉璃河桥堤记》碑:“嘉靖己亥,皇上驾幸承天,睹民艰涉,恻然悯之。比銮回,敕工部尚书臣甘为霖督修。”琉璃河石桥开工后,财力不支。《明世宗实录》载:“甘为霖上书请行开纳事例,通查各省无碍银及变赏大隆兴寺基银,一体解赴工所,仍摘发河南、山东班军应役。”得到明世宗的应允。后甘为霖因病去职,不终其事。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十一月癸酉,诏令工部尚书甘为霖回部管事,由本部左侍郎杨麒代视琉璃河桥工,与杨麒一起督修石桥的还有内官监太监陈准、袁亨等。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五月乙丑,琉璃河石桥完工。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建造琉璃河石桥的同时,在桥的南北两侧还建有两座牌坊。同年五月乙丑,明世宗下诏名其北牌坊为“天命仙传”,南牌坊为“利民济世”,后又命北牌坊为“仙积”,南牌坊为“永明”。最终南北二坊被命名为“咸济”、“玄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杲等在修琉璃河桥堤时,将二坊重新装饰。清康熙年间,二坊已坏废。建造琉璃河石桥,耗费巨大,据《大明会典》记录,共取用各处帑银30余万两,内钦助银93800余两。
明隆庆三年(1569年),良乡知县安守鲁修《良乡县志》时,把琉璃河与石桥称为“良乡八景”之一,名为“燕谷长虹”。
石桥大修
由于琉璃河大桥所处地势低洼,“每遇溽暑水发,环桥南北尽为巨涛,难以越渡”,交通受阻。嘉靖四十(1561年)仲冬,明世宗钦降帑银8万两,令徐杲总理,治理水患。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孟冬,由徐杲规划,郎中王尚直、员外郎鲁一经、内官监太监杨用分理,在桥两端用条石修筑2堤,“各长500余丈”,一是自石桥北端铺设到刘李店村,一是自石桥南端铺设到琉璃河镇内大街南口,俗称“五里长街”。在桥北路堤中段添设独孔小桥一座,“长4丈5寸、阔3丈5尺、高1丈3尺5寸,并设水沟8道,以杀水势”。这次维修也可以说是琉璃河石桥的续建工程。
琉璃河石桥曾进行过5次大修缮,分别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清光绪十六年(1 8 9 0年) 、2 0世纪5 0年代,最近一次是2001年5月。
维修记载
位于琉璃河石桥南头东边的《敕修琉璃河桥记》碑,记述了明万历年间修缮琉璃河石桥及路堤的史实,也就是第二次维修。明万历年间,石桥南侧三洞坍塌,路堤也有泐有拆,过往行人无法通行。明神宗获悉后,产生恻悯之心,神宗母慈圣太后首先捐银1万两,六宫而下也都有所捐助,神宗出银29054两,不足之数则佐以水衡钱及各处进助银两,令内宫监太监何江前去修造。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到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石桥和路堤修缮完毕。
第三次维修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年夏连日大雨倾盆,山水暴发,异常汹涌,将桥冲断20余丈。为供行人通行,只好在桥东添设渡船,可是两岸行人因等候的时间太久而争相抢渡,几至相殴。地方官员上奏朝廷后,朝廷立即调拨巨款,命直隶总督李鸿章派员监修,年余竣工。
民国时期曾数次修葺,均属于一般维护。日本侵略军投降后,河北省公路局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整修京保公路,在琉璃河地区一带农民的配合下,拆除琉璃河火车站以南、以北的岔道两边的大墙,将其中基本完整的桥栏杆石件运回琉璃河桥上,又用旧石料配制一部分桥栏杆石件,将琉璃河桥的栏杆重新修复。国民党军队撤退前,将琉璃河石桥的桥面条石掀起多处,并在桥头挖出几道壕沟,以阻挡解放军。
1959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北京市道路管理处对琉璃河石桥实施第四次维修,包括桥基及海墁维修工程,修理桥台、桥墩,整修驳岸石墙等,并将桥面的旧沥青面层修补后,又加铺一层沥青面层。
1999年10月,在琉璃河石桥的西侧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从此,琉璃河石桥由公路桥梁改为文物桥。由于琉璃河石桥年久失修,造成桥面下沉,券洞开裂,损坏严重,被撞毁的望柱达74根,栏板60块。
2001年5月29日,进行琉璃河石桥的第五次修缮工程,2002年7月29日竣工,修缮桥南的护坡,进行河底清淤、河底石铺墁,把原来的混凝土桥身栏板、望柱栏板换成石制材料,把桥面沥青面清理掉露出桥面石等。
重要作用
琉璃河石桥脱下穿了几十年的“沥青装”,几百年来穿桥留下的几十车辙痕迹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在北京市还是第一次。这些车辙深度达十几厘米,是古代铁轴车常年压过形成的,这对研究古代桥梁和风俗都有重要文物价值, 同时也印证了琉璃河石桥对南北交通起到重要作用。据民国十三年《良乡县志·舆地志》载:“(琉璃河)石桥为朝宗孔道,四会轮蹄;北望卢沟,双虹对跨,诚京南要隘也。”如今,这座古老而壮丽的桥,仍保留着原有风貌,向人们展示着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历史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