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古名芍陂,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史载是楚相孙叔敖建于楚庄王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7—公元前591年),是中国上古老的水利工程。它比都江堰、郑国渠还早300多年,2600多年前,孙叔敖选择该地比较低洼的地方,筑堤拦蓄源自江淮分水岭北侧的山源河水,纳六安县境内的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约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兴建起“陂周百十许里”的芍陂(安丰塘),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东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清嘉庆年间的《芍陂纪事》,系统地记述了芍陂工程及其文化历史。
1950年,安丰塘又遭大水灾,水毁严重。次年冬,做出了对安丰塘的恢复、整修规划,先后用了两个冬春,动员6000多名劳力,培修堤坝,整治10座斗门,将原28座斗门改并成24座,加固了众兴滚坝,疏通了淠源河,在鲍兴集附近的淠河上截流,进塘水量达60立方米/秒,蓄水量增加到3600万立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地方先后投资投劳对安丰塘进行8次大规模治理、整修和加固。1958年,当地政府开始对安丰塘进行综合治理,为了旱灾对皖西丘陵区的威胁,以大别山区的5座大型水库为水源,开始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安丰塘被纳入其总体规划,成为灌区内大的一座反调节水库。1958年10月,按照淠史杭灌区的规划设计,开始动工开挖淠东干渠,目的是把淠河上游佛子岭、响洪甸、磨子潭3座水库发电尾水经淠河总干渠引进淠东干渠,再直达芍陂(安丰塘),解决2000多年来安丰塘水源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
遗址特点
安丰塘纳六安县境内的龙穴山以西、小华山以东约390平方公里的花水入塘,引淠河水自淠源河上的众兴集南,经子午渠(淠源渠)至葛嘴汇山源河水入塘河,水库巧妙地利用了当地东、南、西三面较高,北面低洼的地势状况,利用天然湖泊在四周筑堤利用当地土料和砂、砂砾、卵砾、石碴、石料等筑成的堤堰。主要是用来防涝、蓄水、灌溉的水利工程。安丰塘塘堤周长约二十五公里,面积约三十四平方公里,蓄水近一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七万公顷。
孙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丰塘祠等。位于安丰塘北岸,为祀孙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时尚未能详。古名芍陂,为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
孙公祠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清代康熙时,寿州同知颜伯珣《孙公庙记》谈到当时孙公祠已有“殿庑门阁凡九所二十八间,僧舍三所就间,户牖五十有七户”。并还逐渐形成了一套祠宇制度。据《芍陂纪事》载,祠堂正殿祀奉楚国令尹孙叔敖像,东西配立汉至清代兴修芍陂水利的官吏48人。
孙公祠内藏有古碑二十余方。有历代重修安丰塘记碑、禁侵塘为田之积水界碑、安丰塘灌区图示碑、孙公叔敖像赞碑等。这些碑刻都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碑刻还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其中有清代书法家梁书丹的行书《重修安丰塘碑记》。
安丰塘其他遗存有邓艾庙塔、利泽门赏月、罩口观夕阳、孙公纪念祠、古城墙遗址、石马观古塘、五里迷雾、凤凰观日出、洪井晚霞、沙涧荷露。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附近,发掘出汉代水利工程——草土混合结构的堰坝遗址。出土遗物中有“都水官”铁锤,证明至少在汉代就曾设官管理此陂。
安丰塘是中国水利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寿县也被列为中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
1957年蓄水量36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万亩。经修筑护坡、防浪墙,1977年以后,蓄水能力达到8200万立方米,年复蓄3—4次,受益4个区,2998个生产队,灌溉面积63万亩,是1949年的8倍。灌区由于有了水的保障,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1979年产量3.85亿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灌区人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3年粮食产量达5.73亿(市)斤,商品棉500万斤,商品油料1500万斤,商品麻810万斤。1983—1987年,水旱灾害频仍,粮、棉、油、麻的产量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粮食年产量在6亿斤左右。
在灌溉的同时,安丰塘5万多亩水面的综合开发利用,也有了较大发展:
水产品。水面养鱼,建立了水产养殖场。安丰塘鲜鱼高年产量达100万斤左右,繁殖鱼苗3830万尾,并从1982年开始蛤蚌育珠。
航运。水位的抬高,沟通了安丰塘、淠东干渠上段和迎河分干渠的航运,航程60多公里,解决了10余个乡镇的水运交通,年吞吐量在2万吨左右。
发电。利用戈店节制闸的水位差,1973年兴建小型发电站1座,装机58千瓦,年发电4.3万千瓦,供机关单位照明、粮食加工。
1988年,安丰塘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1.02亿对芍陂(安丰塘)进行了除险加固,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与发展旅游、保护文物、发展养殖业相结合。
2008年,寿县县政府邀请安徽师范大学编制《寿县安丰塘、瓦埠湖旅游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1年,时任国家水利部副部长李国英考察寿县,要求寿县县委、县政府“加强芍陂古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藉以让更多的时人和后人研究、认识芍陂(安丰塘),发展古水利工程的历史文化传承,加强现代安丰塘的开发利用,泽被当世和后代。”相关部门沟通对接,邀请专家实地走访调研,并开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以填补这项空白。
2014年3月,寿县邀请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寿县明清城墙暨安丰塘遗产保护研讨会”专家来寿县,共同探讨芍陂(安丰塘)遗产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弘古创新发展,专家将芍陂(安丰塘)历史定位为“中国灌溉工程鼻祖”,“申遗”将可使之载入全国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目。
2014年6月3日,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义生、水利部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吕娟一行应邀来寿县,研究讨论芍陂(安丰塘)申报“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相关工作,按“申遗”要求加快完成研究论文集、文艺作品集、历史与现状专题片、芍陂记事重印、工程模型、工程相关规划等编撰制作,并根据要求完成工程设施、环境及孙公祠的整治和修缮。
2015年7月12日至13日,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寿县召开了芍陂(安丰塘)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评估会,综合评估芍陂具有突出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是可持续灌溉工程的典范,具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条件。随后,申报报告提交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2015年10月13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寿县程俊华接过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书。安丰塘(芍陂)从此成为安徽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2017年,六安市市政府邀请相关单位编制《中国芍坡保护与发展研究规划》,县政府正联系相关单位编制安丰塘(芍陂)保护规划。实施并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旅游宣传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