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铁木(学名:Ostrya rehderiana)又名:小叶穗子榆、芮氏铁木、浙西铁木。属山毛榉目,桦木科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45厘米;叶长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1.8-4厘米;果多数,聚生成稀疏的总状;雄花序7月显露,次年4月开放,雌花序随当年生枝伸展而出,4月中叶全展,9月中果熟,11月中落叶。天目铁木是中国濒危物种。仅分布于浙江西天目山,现仅存5株,稀有种。
分布区平均温约15℃,1月平均温3.3℃,7月平均温28℃,全年降水量1471毫米,6月降水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土壤为红壤,pH值4.7~5.3。
中国浙江特有种。生于海拔400-500米的林中。
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45厘米;树皮深灰色,粗糙;枝条灰褐色或暗灰色,无毛,皮孔疏生;小枝细瘦,褐色,幼时密被短柔毛,以后渐变疏至几无毛,具条棱,疏生皮孔;芽长卵圆形,长约5毫米,锐尖,芽鳞亮绿色,覆瓦状排列,卵形,渐尖,无毛。叶长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3-10厘米,宽1.8-4厘米;顶端渐尖、长渐尖或尾状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不规则的锐齿或有时具刺毛状齿;叶上面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绿色,疏被硬毛至几无毛;叶脉在上面微陷,沿中脉密被短柔毛,在下面隆起,疏被短硬毛间或有短柔毛,脉腋间有时具髯毛,侧脉13-16对,脉间相距4-7毫米;叶柄长3-5毫米,密被短柔毛。雄花序下垂,长5-10厘米,单生或2-3枚簇生;苞鳞宽卵形,顶端骤尖,具条棱,边缘密生短纤毛;花药顶端具长柔毛。果多数,聚生成稀疏的总状;果序轴全长2-3厘米,序梗长1.5-2厘米,密被短硬毛;果苞膜质,膨胀,长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2.5厘米,最宽处直径6-8毫米,顶端圆,具短尖,基部缢缩呈柄状,上部无毛,基部具长硬毛,网脉显著。小坚果红褐色,卵状披针状,长7-8毫米,直径约2.5毫米,平滑,具不明显的细肋。雄花序7月显露至来年4月开放,雌花序随当年生出的树枝伸展而出,4月中旬树叶全部展开,9月中旬果实成熟,11月中旬落叶。
用有机肥和火烧土及砂来改造较为贫膺而易板结的土壤,pH在6.5~7之间,为防止日晒和雨冲,搭竹帘荫棚,上面覆塑料薄膜。苗床西侧种上一行大叶黄杨、以挡西晒,透光度为全日照的l/3~2/3,土壤保持湿润,7~8月间施尿素和人粪尿各两次,8月中旬,小苗长至30cm左右高时把塑料布揭开,并逐步拆去竹帘,让其日晒雨淋。
天目铁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扦插繁殖,但以春季为好。插穗应是1~2年生的,老枝不适用。从扦插到根的出现要50~60天。据2013年统计仅残存5株,幼苗又极少,让扦插繁殖只能成为一种理论。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
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
天目铁木不仅是中国特有种,而且是该属分布于中国东部的唯一种类。对研究植物区系和铁木属系统分类,以及保存物种等,均具有一定意义。
天目铁木分布极窄,数量极少。仅产浙江西天目山,残存5株,损伤严重,其中胸径达1米的大树主干顶稍已断,另高达18~21米的4株,其中下部侧枝几乎全部砍掉,生境受到破坏,更新能力弱,幼苗极少。
天目铁木趋向濒危的主要原因:一是树种分布区太窄,因遭人为破坏,使个体数量急剧下降。二是植株结实率低而种子萌发和成苗立地条件要求苛刻。
西天目山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本种的保护较为重视,在生于路旁易破坏的大树周围筑有石墙磡。应严禁人畜践踏,让其天然繁殖,并加强采种、育苗,扩大种植。杭州植物园、浙江林学院已引种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