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早的一批纺织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在纺织行业度过了大半生。他曾凭着自己的实干精神,在中阳纺织厂创造过历史上的最发达最繁荣最兴盛、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曾凭着自己的魄力和胆识,渡过了中阳纺织厂因中美关系紧张而造成的困难阶段,他以自己的清正廉明让老百姓感到亲切、可信,在厂里威望极高。正因如此,李高成以全国优秀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当选为省会城市的副市长,并很快晋升为市长。“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李高成为这个省会城市几乎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从来都没有退缩过,更没有被吓倒过。”然而,围绕中纺集团公司职工“闹事”,揭出公司领导层腐败问题,李高成亲自处理这个问题的过程,他却经历了一个由犹豫到最后抉择的艰难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海州市长李高成自愿请命调查中阳纺织厂的破产问题,从而陷入了反腐败的复杂局面和尖锐矛盾中:以前一手提拔过他的公司总经理郭中姚与自己的妻子、反贪局局长吴爱珍以及提拔过自己的省委常务副书记严阵将“权钱交易”发展到“关系网”,制造了贯穿厂级、市级甚至省级领导在内的“集体腐败”,从而搞垮了有着辉煌过去的中纺集团。在李高成面临两难境地的同时,腐败分子又为李高成的调查设置重重障碍,还设计让吴爱珍受贿30万,制作假录音栽赃给李高成。是勇敢地站在人民利益一边,还是选择隐瞒事实、与腐败集团同流合污,这是摆在李高成面前的一种严峻考验。
1996年,张平参加一部电视剧的改编,先后采访了数十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许多工人含着泪水一遍一遍问张平,“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写写我们工人呢?那么多的编辑、导演、作家、艺术家,为什么就只把眼睛盯在那些厂长经理和大款的身我们工人不是国家的主人吗?为什么你们会把我们给忘记了。”张平在工厂里了解到,工人们对企业有深厚的爱,对改革有强烈的渴望。另一方面,他也看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老板、经理是如何的对企业前景漠不关心、对工人死活麻木不仁,张平感到了一股难以言表的愤懑和痛苦,于是写出了《抉择》。
张平,男,汉族,1954年11月出生,山西新绛县人,1986年7月加入民盟,1971年10月参加工作,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文学学士,文学创作一级,一级作家。
其著有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凶犯》、《少男少女》,中短篇小说集《祭妻》、《姐姐》、《夜朦胧》、《十面埋伏》、《对面的女孩》,长篇报告文学《孤儿泪》等。作品曾获全国第七届优秀短篇小说奖、山西首届赵树理文学奖、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五届矛盾文学奖,全国“最佳畅销书奖”、“五个一工程”等。
《抉择》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先后有上百家报纸连载,上百家电台连播,印数超过百万册,同时还被改编为电视剧、电影、话剧、戏曲、评弹、连环画、广播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抉择》不仅以尖锐的锋芒、犀利的笔触,深刻地剖析和批判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而且在较为广阔的背景上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与腐败分子进行斗争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以主人公李高成为代表的,具有较大思想深度,因而也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反腐败斗士的艺术形象,奏响了一曲昂扬激越的反腐败颂歌。
《抉择》对于腐败现实的极致书写更多的是一种胆量上无畏的极致,主题上的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人民切身利益的严峻性的极致,尤其是对这一丑恶现象的挞伐之心、疾恶如仇的极致,在文本层面,它走的是平实路线。在如此平实的文本风貌里,处处彰显的却是国家的荣誉、人民的幸福、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等高昂的曲调。这里有极恶的惨象,也有极美的壮景。面对总体黯淡的腐败现实,李高成并没有退缩到与腐败现实沆瀣一气,尽管有家庭亲情的牵绊,有上级提携的感恩之情的影响,有丰硕利益的诱惑和重大人生灾难的威胁,李高成依然选择了坚决地站在人民一边,站在工人那里。
小说在揭示人物性格深度方面的挖掘值得称道。小说着力刻画了李高成在面临身家性命、政治前程、家庭幸福等问题时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彷徨,而没有将他的性格简单化,最终让其在左右矛盾和最后的突围中实现了人格升华,从而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