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曼查的落魄乡绅,书中的主人公。喜好读骑士小说,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一番荒诞的“证险”后,他返回故里,临终时幡然醒悟。堂吉诃德出身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小地主家庭,深受骑士文学的影响,为人比较正直忠厚,不满现实,但既不知生活的根本问题在哪,又不知怎样去切实去解决,所以在对骑士文学入迷之后,他就仿之,游走天下,铲除不公,匡扶正义,实现他所理想的道德原则。
桑乔·潘萨
堂吉诃德的侍从。他朴实善良、目光短浅、胆小怕事。桑丘是一个穷帮工,因为生活没有出路,他才跟着堂吉诃德出来,相信未来有一个“海岛总督”做,以借此改变他一家人的窘况。这个形象基础是穷苦的劳动农民,因此他在书中不论是怎样的情境下,始终保持劳动农民的特点。他容易轻信,但却有判断的才能,并颇为聪明机智,在他的嘴里谚语一串一串注外出,都富有深刻的生活哲理。
杜尔西内亚
堂吉诃德的心上人。一位身强力壮、嗓门奇大、性格泼辣的地道村妇。却被堂吉诃德视为公主或贵妇人,并称为"托博索的杜尔西内亚“。
公爵夫妻
西班牙王国的封建贵族代表。为富不仁,虚情假意,对堂吉诃德主仆二人百般捉弄,只为满足自己取乐的心理。
卡德尼奥
出身贵族,感情丰富,与同城人卢辛达从小青梅竹马,感情笃厚。
卢辛达
美丽尊贵的姑娘,聪明伶俐,对待感情优柔寡断,差点屈从于费尔南多的威逼利诱。不过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于卡德尼奥走到了一起。
一个乡村的小绅士叫吉桑诺,将近五十岁,身段颀长,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马,还有一支长矛.一面旧盾,家中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女管家,一个二十来岁的外甥女,还有一个帮工,一般生活可以维持,但并不大富裕。他有一个嗜好是喜读骑士小说,读得入迷了,不打猎,不管家事,后来竟然把土地卖了去买这类书,并见人就与人议论书中的义理。从黑夜到白天,从白天到黑夜,他每天这样谈,以致脑汁渐渐枯竭下去,终于失掉了理性。他脑子里满是魔法、战车、决斗、挑战、受伤、漫游、恋爱、风波以及书中种种荒唐无理的事,凡是书中所写的他都信以为真。于是发生奇想,为了增进自己的声名利谋求公众的福利,他要去做游侠骑士,把书中见到的都实行起来,去解救苦难,去亲历危险,去建立功业。他于是给马起了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找出矛和盾,把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身为骑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
在客店里,他把店主认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后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个富农拷打一个小牧童,是因为牧童放羊时丢了羊,堂吉诃德见状不平,他不仅叫富农放了牧童,还叫富农把欠下的九个月的工资照致发给放羊的孩子。那个财主叫郝屠多,当时虽然答应下来了,可是当吉诃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绑起来打了一顿,他的仗义毫无结果。后来,他回家来了,约见了他的邻居——个老实的农民桑丘·播萨,约请其为侍从,答应将来叫他做海岛总督。于是怀着梦想的桑丘,骑着小毛驴,作为侍从与他一起“建功立业”去了。在两次外出游侠冒险中,闹了无数的笑话,傻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等等。他有百折不屈的精神,愈挫愈奋,最后是同村的加尔拉斯果学士,装做一个骑士把他打倒了,令他回家隐居一年,堂吉诃德这才履行诺言,回到了家。之后又外出冒险游侠,以善良愿望做了许多荒诞之事。最后在垂危中理智醒来,发现过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条遗嘱,一是过去付给桑丘的一笔钱,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给他用,因为这个人心地纯良,做事忠实;二是遗产全部归甥女,但如果嫁人时,那个人要读过骑士文学,就不要嫁给这样的人,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做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为此有良心负担。最后,这位骑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唐·吉诃德》的产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西班牙经过光复战争,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又依靠其庞大的骑士队伍,雄霸欧洲,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这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也繁荣发展起来,田园小说、流浪汉小说、骑士文学和戏剧等各大流派争奇斗艳。骑士文学在西班牙曾风靡一时,各种作品层出不穷。别林科夫说“骑士小说表现出对个人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牺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的代表。”骑士文学对于冲破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对人性的解放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不过随着后来封建经济的解体和火枪火炮在军事上的使用,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15世纪开始出现一批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骑士文学开始变得愈发庸俗化。塞万提斯生活的时期,西班牙还流行着五六十部粗制滥造、荒谬愚昧的骑士小说,为此,塞万提斯决定创作《堂吉诃德》,“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他沿用骑士作为主角的写作形式,把骑士制度、骑士精神漫画化。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1547一1616),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塞万提斯最初写的是剧本,以悲剧《奴曼西亚》(1584年)最为成功。其他作品有短篇小说《惩恶扬善的故事》(1613年)、长诗《巴尔纳斯游记》(1614年)、《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年)以及一些诗歌。他在50多岁后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1、命运像水车的轮子一样旋转着,昨天还高高在上的人,今天却屈居人下。
2、我知道鲁莽和怯懦都是过失;勇敢的美德是这两个极端的折中。不过宁可勇敢过头而鲁莽,不要勇敢不足而怯懦。挥霍比吝啬更近于慷慨的美德,鲁莽也比怯懦更近于真正的勇敢。
3、美人并不个个可爱,有些只是悦目而不醉心⋯⋯一个规矩女人的美貌好比远处的火焰,也好比锐利的剑锋;如果不挨近,火烧不到身上,剑也不会伤人。贞洁端庄是内心的美,没有这种美,肉体不论多美也算不得美。
4、我的丰功伟绩,值得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当我的这些事迹在世上流传之时,幸福之年代和幸福之世纪亦即到来。
5、名誉和美德是灵魂的装饰,要没有它,那肉体虽然真美,也不应该认为美。贞操是美德之中最最足以使身心两者都增加美的。
6、当生活本身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能算作疯狂? 也许过于实际就是一种疯狂。放弃梦想也许是一种疯狂。太过清醒可能就是疯狂,而最疯狂的,莫过于接受现实,而不去想它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7、天才的潦倒不遇,是瞎碰瞎撞似的偶然如此呢?还是他内心和环境的性格使他必然如此呢?是他的心灵跟现实冲突呢?还是那粗鲁的现实恃强凌弱,向他高尚的心灵开仗呢?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唐·吉诃德》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原因有二:第一,人类从精神层面上总有一对矛盾:理想和现实。这是第一位的。《唐·吉诃德》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可说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第二,塞万提斯早在17世纪就写出了《唐·吉诃德》,可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所以他的《唐·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所以,这样的作品,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唐·吉诃德》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塞万提斯写《唐·吉诃德》时,为的是反对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 塞万提斯在《唐·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
殖民主义
作为一部典型的殖民主义文本,《堂吉诃德》产生在西班牙的“黄金时代”盛极转衰之际,小说主人公游侠的基本目标则是在海外建立殖民统治。堂吉诃德首次出游失败后,就是用这种神话诱使穷乡僻壤的农人参与作者一手导演的殖民冒险的:“堂吉诃德说得天花乱坠,又是劝诱,又是许愿,这可怜的老乡就决心跟他出门,做他的侍从。堂吉诃德还对他这么说:他尽管放心,跟自己出门,因为可能来个意外奇遇,一眨眼征服了个把海岛,就让他做岛上的总督。
对历史的重新书写,使《堂吉河德》充满了浓厚的殖民语境。在小说中,我们发现美洲或印度的镜像几乎无处不在。主仆二人在游侠过程中,不时巧遇夫妇或父女到美洲去赴任,多次听说国人在西洋发了大财。这些描写,表现了塞万提斯作为当时最大殖民帝国公民的一种占有欲望。他们无视自己手中的黄金、白银是疯狂掠夺和血腥杀戮的结果,认为殖民地的财富理所当然地属于帝国资产;而西班牙人,则有权心安理得、随心所欲地支配和使用它们。
描写手法
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唐·吉诃德》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否定中有歌颂,荒诞中有寓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性。
人物形象
在塑造唐·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唐·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1、德国文学家歌德:“我感到塞万提斯的小说,真是一个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宝库。”
2、英国诗人拜伦:“《唐·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
3、法国作家雨果:“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
4、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在欧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学作品中,把严肃和滑稽,悲剧性和喜剧性,生活中的琐屑和庸俗与伟大和美丽如此水乳交融。这样的范例仅见于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
5、尼日利亚作家奥克斯:“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诃德》。”
6、中国学者朱光潜:“一个是满脑子虚幻理想、持长矛来和风车搏斗,以显出骑士威风的唐·吉诃德本人,另一个是要从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禄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们一个是可笑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可笑的实用主义者。但是唐·吉诃德属于过去,桑丘·潘沙却属于未来。随着资产阶级势力的日渐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诃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7、中国学者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塞万提斯“以此书为刺,揭示人以旧思想之难行于新时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时之讽刺,至今或失色泽,而人生永久之问题,并寄于此,故其书亦永久如新,不以时地变其价值。书中所记,以平庸实在之背景,演勇壮虚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与实际生活之抵触,亦即人间向上精进之心,与现实俗世之冲突也。唐吉诃德后时而失败,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现时而失败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诃德也,此可深长思者也”。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首次向全国中小学生发布阅读指导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