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义乌、东阳等地区的人都要提前准备各种年货,其中“切糖”必不可少,每当“除夕”前十天内,几乎家家户户都忙于“切糖”。据传,过年切糖习俗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
每年过年的切糖,一般都要挑送到女婿家,表示娘家关心女儿、女婿,祝愿女儿家过好年。
剩下的白糖则作为春节期间的待客茶点,待春节过后,日长夜短,切糖就又成了孩子们充饥的点心。
为了切好糖,特别是当年新出嫁女儿的娘家,更是精心制作,日夜忙碌。在切糖前,男主人忙着上街采购红糖、白糖、花生、芝麻、油等原料。女主人则在家里忙着爆炒米炮等各种切糖的用料,等一切准备妥当后,就请当地切糖老司携切糖工具到家切白糖。
据说,切糖的成败与好坏,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就是煎糖油,且煎糖油必用冬水。若切白糖时节气尚为冬天,则随取随用,若已过立春,所用之水要于立春前取之藏好待用。
家家户户切好白糖,欢欢喜喜辞旧迎新,等待除夕来“谢年”。
民间有俗谚:“切白糖,担白糖,娘想囡来囡想娘。白糖切好好过年,份份(户户)人家福寿长。”
据了解,在以前农村主要分“米胖糖”和“发胖糖”两种。
“米胖糖”是把早熟米浸泡后直接炒熟切成的糖,咬去比较硬,适合牙好的人吃,松而脆。
“发胖糖”则是将糯米蒸熟、晒干,炒成白胖胖的米花而切成,有条件好的人家会加些花生、芝麻,再有的,会切个一二灶全部用花生或芝麻为原材料切成的糖。
现在有专门的机器切糖,压实后一灶糖一二分钟就切好了,再通过流水线用玻璃纸,像饼干一块一块进行小包装,包装袋上出产日期和保质期一目了然,既延长了保持期,携带起来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