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木耳在中国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台湾、西藏和云南,在日本、大洋洲、南太平洋地区、非洲、美洲热带地区也均有分布。
1、子实体
担子果一年生,无柄,单生、数个群生或覆瓦状叠生,扇形、半圆形、近圆形、耳状或不规则状,新鲜或潮湿时软,具弹性,胶质或肉质;干后强烈收缩,重量明显变轻,变硬,脆质,易碎,浸水后恢复成新鲜时的形态及质地;边缘与菌盖同色,锐,波状;子实层面初期奶油色,后期浅灰色、灰褐色至黄褐色,具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状;不育面黄褐色至红褐色,稍皱。
2、菌丝
菌丝隔膜具锁状联合或简单分隔,无色,紧密交织排列;菌丝IKI-,CB-;菌丝组织在KOH试剂中无变化。
3、菌肉
菌肉无色,薄壁,常分枝,平直或弯曲,紧密交织排列,直径为2-6微米。
4、子实层
子实层中无囊状体和拟囊状体;担子棒状,具3个横向的简单分隔和4个侧生上担孢子梗,大小为40-45微米×4-5微米。
5、孢子
担孢子近圆柱形,或弯曲成腊肠形,无色,薄壁,光滑,通常具一到多个液泡,IKI-,CB-,大小为(7.3-)8.2-11.2(-13.6)微米×(4.2-)4.6-5.6(-5.9)微米,平均长L=9.85微米,平均宽W=55微米,长宽比Q=1.95(n=30/1)。
皱木耳生长在阔叶树的死树、倒木、树桩、落枝或腐朽木上,从春季到秋季均出现。
皱木耳可用木屑、玉米芯、棉籽壳或蔗渣等进行栽培。采用下述配方:蔗渣87.5%,麦麸10%,碳酸钙1%、蔗糖1%,尿素0.5%。用17厘米×33厘米耳袋,每袋装干料220克,参照毛木耳袋栽方法制作耳袋。菌丝长满后,在袋壁上相间划12个“十”字形出耳口,即可在蔗田挂袋出耳。耳袋下田的时间,根据当地自然气候,安排9月上旬至10月初。
选择荫蔽适当、通风、便于排灌的蔗作套栽田,结合蔗田管理整好畦沟。沟面宽90厘米,沟深40厘米,沟底宽30厘米。在沟面用竹竿作吊挂耳袋用横杆,杆距22-25厘米,每根横竿可吊挂2袋,采用3沟2挂的方法,中浅沟为人行道。蔗田畦沟挂袋面上盖有塑料薄膜,可保温保湿之用。挂袋3-5天,在畦沟内灌浅水,使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待耳芽形成后,可直接向耳袋喷水,随耳片长大,逐渐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并要采用干湿交替管理方法,促进耳片长大。
蔗田出耳期温度保持在18-24℃,生耳期约40天,生物学效率可达120%,比室内吊袋栽培可增产15%-20%,且出耳整齐,耳片肥厚,色泽较深,污染率低。
皱木耳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护级别为无危(LC)。